路得记第1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得一1】「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」

  • 「士师秉政的时候」(1节),就是士师管理以色列的时代。此时可能是士师时代初期、「以色列人服事摩押王伊矶伦十八年」(士三14)的时候。
  • 「摩押地」(1节)在死海的东南面,位于亚嫩河和撒烈溪之间,居住在那里的摩押人是罗得的大女儿乱伦生出的后代(创十九37)。「寄居」(1节),表明这家人只是想到摩押地暂住一段时间,等过了饥荒再回来。
  • 迦南地并没有适合灌溉的河流,农业的收成基本上倚靠神按时降下秋雨和春雨,因此,丰收还是饥荒,取决于百姓与神的关系是否正常。神早已宣告,百姓若谨守遵行神的一切诫命,「耶和华必为你开天上的府库,按时降雨在你的地上。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」(申二十八12);而百姓若离弃神、拜偶像,「因为你富有的时候,不欢心乐意地事奉耶和华——你的神,所以你必在饥饿、干渴、赤露、缺乏之中事奉耶和华所打发来攻击你的仇敌」(申二十八47-48)。
  • 「伯利恒」(1节)原文是「粮食之家」,是耶路撒冷附近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。连「粮食之家」都「遭遇饥荒」(1节),说明绝不是偶然的自然灾害,而是因为百姓不肯以神为王(出十五18),「各人任意而行」(士二十一25)。同样,当我们「任意而行」的时候,神也会叫我们「遭遇饥荒」,兴起环境来提醒我们。
上图:伯利恒(以法他),位于耶路撒冷南方约8公里,希伯伦东北约22公里,海拔880米。城郊的土壤肥沃,出产丰富,是主耶稣出生的地方。主后388年,早期教父耶柔米定居于伯利恒,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武加大(Vulgate)拉丁文圣经译本。

上图:伯利恒(以法他),位于耶路撒冷南方约8公里,希伯伦东北约22公里,海拔880米。城郊的土壤肥沃,出产丰富,是主耶稣出生的地方。主后388年,早期教父耶柔米定居于伯利恒,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武加大(Vulgate)拉丁文圣经译本。

【得一2】「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;他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,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。」

【得一3】「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。」

  • 「以利米勒」(2节)这个名字的意思是「我的神是王」,表明他父亲生他的时候,心里是以神为王。但到了他这一代,百姓却不再以神为王,甚至「不知道耶和华,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」(士二10),所以才「国中遭遇饥荒」(1节)。这位一家之主却不是在饥荒时回转到神面前,认罪悔改,而是「任意而行」(士二十一25),别人都没有跑,他却带领全家离开应许之地,到摩押人那里去寄居,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。
  • 「拿俄米」(2节)这个名字的意思是「我的喜悦、甜」,表明她父亲生她的时候,感受到神祝福的甜蜜。但到了她这一代,却生出「玛伦」,意思「有病的」,还有「基连」,意思是「虚弱的」。「玛伦、基连」这些名字都在主前14-12世纪的乌加列文献(Ugarit Texts)中出现过,是典型的迦南名字,表明以利米勒效法迦南人给自己的孩子起了名字。
上图:士师时代的大致年表。

上图:士师时代的大致年表。

【得一4】「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。」

【得一5】「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,没有丈夫,也没有儿子。」

  • 律法禁止以色列人与迦南人通婚(申七3),也禁止摩押男人进入耶和华的会(申二十三3),但并没有禁止与摩押人通婚。「俄珥巴、路得」(4节)都不是希伯来名字,原文的意思并不能确定。「俄珥巴」的意思可能是「羚羊」,「路得」意思可能是「友谊」。
  • 以利米勒带领全家去摩押地,只不过是想暂时「寄居」(1节),以为躲过风头就好了,结果却成了「住在那里」(2节),而且一住就「约有十年」(4节),甚至成了埋骨之地,全家的男丁都死在摩押地,整个家族都失去了盼望。
  • 应许之地的「饥荒」(1节),本是神提醒百姓回转的信号;神的百姓若遭遇饥荒,首先当做的就是认罪悔改,因为「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祂的人和仰望祂慈爱的人,要救他们的命脱离死亡,并使他们在饥荒中存活」(诗三十三18-19)。但人的本事如果太大了,就会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躲避神所兴起的环境,不肯接受神的对付。以利米勒能离开应许之地,「住在」(2节)在摩押地,而且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,表明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;但他却对神的供应失去了信心,不肯站在该站的地位上、接受神所量给的管教,而是想靠自己的努力来逃避问题,结果却带来了更大的问题,很快就丧了性命。
  • 今天,当我们遇到了什么难处,如果倚靠自己的方法来逃避,「暂时」离开教会、「暂时」离开神,结果也会从「寄居」世界变成「定居」世界、死在世界,「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丧掉生命」(可八35)。因为「体贴肉体的,就是死;体贴圣灵的,乃是生命、平安」(罗八6),人如果逃到摩押地,就得自己负责应付问题;如果留在迦南地,则是由神负责解决问题。
  • 然而,神把人带到尽头,正是为了让人回头。拿俄米如果丈夫不死,还有倚靠;儿子不死,还有盼望。现在神拿走了她在地上所有的倚靠和盼望,才能让她能够「归回」(6节),不再有任何顾虑、牵挂,而是醒悟过来,回转倚靠神、仰望神。所以说「我受苦是与我有益」(诗一百一十九71)。

【得一6】「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,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。」

【得一7】「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,离开所住的地方,要回犹大地去。」

  • 此时可能是神兴起士师以笏,制服了摩押人,「国中太平八十年」(士三30)的时候。神一直等到拿俄米在摩押走投无路、完全失去了倚靠和盼望以后,才兴起士师施行拯救,并且让拿俄米听到「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」(6节)。
  • 没有一个罪人能主动回转归向神。只有神堵死了摩押的路,才能使拿俄米改变人生的方向,「从摩押地归回」(6节),回到「犹大地」(7节);只有神用恩典吸引,才能叫人采取行动,赶快「起行、离开」(7节),回到基督里。

【得一8】「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:『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。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!」

【得一9】「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』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,她们就放声而哭,」

【得一10】「说:『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。』」

  • 古代的寡妇如果没有儿子,生活会十分艰难。因此,寡妇可以先「回娘家」(8节),然后再嫁。
  • 拿俄米把现实的难处摆在两个儿媳面前,希望她们作出现实的选择,「回娘家」再嫁。当「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」(路十四25)的时候,主也把「背起自己十字架?」跟从主的代价摆在他们面前(路十四26-33)。人若是凭着自己的理性、情感或意志来跟随神,一时的冲动自然会渐渐退去;唯有那些神所拣选的人,才会因着神所赐的信心「盼望那所不见的,就必忍耐等候?」(罗八25)。

【得一11】「拿俄米说:『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为何要跟我去呢?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么?」

【得一12】「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我年纪老迈,不能再有丈夫;即或说,我还有指望,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,」

【得一13】「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?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?我女儿们哪,不要这样。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,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。』」

【得一14】「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,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,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。」

【得一15】「拿俄米说:『看哪,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,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!』」

  • 以色列人如果死后无嗣,他的兄弟就有义务娶这寡妇为妻(Levirate marriage),以便生子为他立后(申二十五5-10)。但拿俄米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,所以两个媳妇如果跟着拿俄米,就不可能再有后代,将来无依无靠、生活会非常艰难。
  • 路得和俄珥巴都有同样的外邦背景、同样的人生经历,与婆婆拿俄米都有很深的感情。但俄珥巴的里面是天然人的感情,所以她只是被拿俄米吸引,却不能被拿俄米的神所吸引;而路得是被神拣选的,所以她不只是被拿俄米所吸引,更是被拿俄米的神所吸引。路得定意跟随拿俄米,不是因为她比俄珥巴更重感情、更有孝心,而是因着神恩典与怜悯的拣选:神救了我们,「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,乃是照祂的怜悯」(多三5)。
  • 「她所拜的神」(15节)指摩押人的偶像「基抹」(民二十一29)。
  • 俄珥巴和路得二人都有心跟随婆婆回犹大,但后来的结局却不一样。因为人「立志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」(罗七18),路得若不是被神所拣选,同样也会在现实面前屈服。

【得一16】「路得说:『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」

【得一17】「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!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』」

【得一18】「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,就不再劝她了。」

  • 「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」(16节),表明路得不只是跟随拿俄米,更是投靠拿俄米的神,以她的神为王。路得为了不让拿俄米误会她所说的神是别的神,特地强调了「耶和华」(17节)的名字,所以拿俄米「就不再劝她了」(18节)。
  • 「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」(16节),这是路得的信心宣告,也正是主耶稣在大祭司的祷告中向天父所祈求的:「父啊,我在哪里,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」(约十七24)。真正的信心,就是完全放下自己,完全地跟从主。
  • 在人看来,拿俄米在十年中从富足变成贫乏,既失败、又倒霉,完全没有见证。但她却在失败中遇见了神,看见一切遭遇的背后都是神的手在管理,所以不但没有埋怨,反而顺服神的权柄和管教,即便是「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」(13节),她也不顾面子,也不计算将来的日子,立刻起行回转。因为她既然知道神夺去她的一切,是为了叫她回转,就相信神一定会恩待她。神使这个软弱者的见证在路得的心里生了根,使被神拣选的路得看到了那位又真又活的独一真神,因此勇敢地放下了自己的一切,「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」(二12)。但这个见证却不能对未被拣选的俄珥巴产生作用,因为人若不是因着神的恩典和怜悯,没有人能对见证产生信心的回应。
  • 当以色列人大都离弃神、拜偶像的时候,神却从外邦兴起了一位摩押女子路得,让我们看到,正因为她肯紧紧抓住了神,毫无保留地投靠了神,就永远改变了人类的历史。这个摩押女子因此成了大卫王的祖先、也就是弥赛亚基督肉身的祖先。

【得一19】「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『这是拿俄米吗?』」

【得一20】「拿俄米对她们说:『不要叫我拿俄米(就是甜的意思),要叫我玛拉(就是苦的意思),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」

【得一21】「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;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』」

  • 从摩押到伯利恒大约需要4天,旅程十分艰苦。她们需要向北走过死海边缘,由摩押山地一直下行至海平面以下400多米深的约旦河谷,然后攀登崎岖的荒漠,来到海拔800多米的伯利恒。
  • 当初拿俄米一家移民摩押,很可能被许多没有条件离开的人所羡慕。现在她们却一无所有地回来了,所以「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」(20节)。
  • 拿俄米说:「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」(20节),这不是对神的抱怨,而是在失败中对神更深的认识。拿俄米是在摩押地受的苦,但她却两次强调神是使自己受苦的「全能者」(20-21节),表明她相信是自己的神在外邦的摩押地掌权。因此,即使拿俄米认为「全能者使我受苦」(21节),自己也「年纪老迈」(12节)了,她仍然愿意「空空地回来」(21节)。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神既能「降灾祸」,又能「施平安」(赛四十五7);不管人把自己的生活搞到怎样一团糟,当我们回转的时候,神永远都会给我们重新再来的机会。
  • 「我满满地出去」(21节),指拿俄米出去的时候有丈夫有儿子,而且还有不少财产,并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,而是因为怕穷,因为城里其他的人并没有离开。每一个被神任凭的人,出去的时候也是满了自己的打算、利益和倚靠,回来的时候却成了被倒空的器皿。十字架的作用,就是把我们的生命对付到「空空」(21节)的地步,把满满的「我」挤出去,才能接受神满满的祝福。所以,「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,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、永远的荣耀」(林后四17)。
  • 「耶和华降祸与我」(21节),原文是「耶和华作证控告我」。
上图:拿俄米逃荒去摩押,以及路得背井离乡来到伯利恒的路线,单程大约150公里,要走4天。

上图:拿俄米逃荒去摩押,以及路得背井离乡来到伯利恒的路线,单程大约150公里,要走4天。

【得一22】「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,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,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。」

  • 「割大麦的时候」(22节),大约在阳历四月底、五月初的逾越节。以色列人在逾越节期间离开埃及(出十二11),也在逾越节期间进入迦南(书五10),现在「摩押女子路得」(22节)也是在逾越节离开摩押,投奔应许之地的伯利恒。
  • 圣灵在路得记里七次强调路得「摩押女子」(一4、22;二2、6、21;四5、10)的身分。路得是「摩押地」(22节)来的与神无分无关的「摩押女子」(22节),以色列人和摩押人之间既有新仇,又有旧恨:摩押王巴勒曾雇佣假先知巴兰咒诅以色列人(申二十三4),所以神吩咐「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」(申二十三3);摩押王伊矶伦也刚刚欺压了以色列人十八年(士三14)。现在,路得背井离乡地来投靠神,如果神不要她,神的百姓不接纳她,该怎么办呢?但是感谢神,神真是要借着路得向我们这些外邦人显明,凡是凭信心来投靠神的外邦人,神必悦纳!
  • 路得记好像是在说一个人间的小故事,实际上是神救赎的计划里重要的转折点。在士师时代那样黑暗的日子里,神一直在背后管理着历史,祂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应许,也没有放弃自己计划。
上图:19世纪末,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在收割。

上图:19世纪末,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在收割。

《路得记》背景

  《路得记》的希伯来名是「路得书卷?????? ????? / Megilath Ruth?」,记述了士师时代初期,摩押寡妇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在困苦中回到犹大伯利恒,后来嫁给波阿斯的故事。他们的后代包括以色列历史上最合神心意的大卫王、和拯救全人类的弥赛亚基督,波阿斯和路得的名字被列在耶稣基督的家谱上(太一5)。犹太传统认为本书的作者是撒母耳,但并不能确定。本书的结尾表明当时大卫已经声名显赫,所以成书时间可能是主前1010年大卫作王前后。

  在圣经里,只有《路得记》和《以斯帖记》是以妇女的名字命名的,这两卷书在神救恩的历史里都起了生死攸关转折作用,在希伯来圣经《塔纳赫》(?????? / Tanakh)中都列在《五小卷 Five Megillot》里。许多犹太会堂在节日都有公开诵读《五小卷》的传统:

  1.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(Ashkenazim,德国犹太人后裔,目前占世界犹太人的80%)在逾越节的安息日公开诵读《雅歌》。
  2.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五旬节早晨诵读律法书之前,先诵读《路得记》。
  3. 所有的犹太人在圣殿被毁日(Ninth of Av)诵读《耶利米哀歌》。
  4.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住棚节诵读《传道书》。
  5. 所有的犹太人在普珥节诵读两次(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)《以斯帖记》。

  路得是一位外邦女子,嫁给了以色列人;以斯帖是一位犹太女子,嫁给了外邦的君王。路得是弥赛亚的祖先;以斯帖保存了基督的血脉。《路得记》里满了爱,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爱情;《以斯帖记》里满了神的作为,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神的名字。这两卷书里处处都是信心的行为,虽然没有一个提到信心的字句。真正的信心不是在言语上,而是在行动上;真正的信心不是不看事实,而是不计后果地投靠神、顺服神。路得和以斯帖这两位姊妹都是不计代价顺服神的榜样,路得的信心宣告是:「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」(一16),而以斯帖的信心宣告是:「我若死就死吧」(斯四16)。

  如果说《士师记》是一卷「失败之书」,《路得记》就是一卷「希望之书」。在「各人任意而行」(士二十一25)的士师时代,《路得记》就像一首清新、浪漫的田园诗;在从《创世记》到《士师记》的宏伟史诗中,《路得记》好像一朵偶尔溅起的小浪花。但神却借着这朵美丽的小浪花,在百姓的混乱、黑暗和失败之中,显明了什么才是人与神之间的正确关系:拿俄米信靠神的慈爱,路得背井离乡投靠神,而波阿斯则谨守遵行神的律法。

  《路得记》是一卷关于神的书,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拿俄米、路得和波阿斯,真正的主人公是神自己。祂在万有之上管理一切,祝福所有投靠祂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:「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。你来投靠耶和华——以色列神的翅膀下,愿你满得祂的赏赐」(二12)。神「是信实的神;向爱祂、守祂诫命的人守约,施慈爱,直到千代」(申七9),虽然士师时代的百姓普遍失败了,但神却从外邦兴起投靠祂的路得,把忧伤变成喜乐,使死人得着生命,在「以色列中没有王」(士二十一25)的时候,给神的百姓预备了结束失败循环的大卫王,也让我们能翘首盼望那位将救赎全人类的国度君王——弥赛亚基督。
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士师记第21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路得记第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