箴言第17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箴十七1】「设筵满屋,大家相争,不如有块干饼,大家相安。」

【箴十七2】「仆人办事聪明,必管辖贻羞之子,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。」

【箴十七3】「鼎为炼银,炉为炼金;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。」

【箴十七4】「行恶的,留心听奸诈之言;说谎的,侧耳听邪恶之语。」

【箴十七5】「戏笑穷人的,是辱没造他的主;幸灾乐祸的,必不免受罚。」

【箴十七6】「子孙为老人的冠冕;父亲是儿女的荣耀。」

  • 十六31和十七6用关键词「冠冕 ???????/at·?·r?’」首尾呼应,把十六31-十七6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,主题是老年人的智慧。
    • A. 老人的冠冕(十六31);
    •  B. 老人的智慧心态(十六32-33);
    •   C. 老人管理家庭的智慧(十七1-3)
    •  B1. 老人的愚昧心态(十七4-5);
    • A1. 老人的冠冕(十七6)。
  • 1-3节是一组平行句,是老人管理家族的智慧:
    • 「设筵满屋,大家相争,不如有块干饼,大家相安」(1节),「设筵」原文指全家分享平安祭的祭肉(利七11-18)。真智慧是不坚持「设筵满屋」、子孙满堂,而是寻求「大家相安」、家庭和谐。安于简朴的生活,比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更能带来家庭的平安;越减少不需要的东西,相争的机会就会越少。人若「为纯金镀金,替百合涂粉,给紫罗兰喷香水 To gild refined gold, to paint the lily,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」(莎士比亚《约翰王》第四幕第二场),不但多余、而且可笑。
    • 「仆人办事聪明,必管辖贻羞之子,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」(2节),忠心有见识的仆人,也可以与主人的众子「同分产业」(创十五3;代上二35)。真智慧是看重品德过于血缘关系,「仆人办事聪明」,就会激励「贻羞之子」(王上十一28-39)。人若拘泥于血缘关系,「贻羞之子」就会有恃无恐,结果害人害己(申二十一18-21)。
    • 「鼎为炼银,炉为炼金」(3节),指把金银熔化、去除杂质,以检验其纯度。「熬炼」(3节)原文的意思是「检查、试验」。「耶和华熬炼人心」(3节),意思是神不会被外表的样子所迷惑,而是直接看透人的内心。真智慧是在管理家庭、分配产业的时候,尤其要透过外表察看内心。
  • 4-5节是一对平行句,指出老人的愚昧心态:
    • 「行恶的,留心听奸诈之言;说谎的,侧耳听邪恶之语」(4节),老年人很容易被恭维奉承的话欺哄,更应当谨慎分别「奸诈之言、邪恶之语」。人有什么样的内心,就爱听什么样的话语;而爱听什么话语,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因此,真智慧是「殷勤保守你的心灵,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,又免得你一生、这事离开你的心;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」(申四9)。
    • 「戏笑穷人的,是辱没造他的主;幸灾乐祸的,必不免受罚」(5节),老年人很容易娇惯孙辈,应当注意不要让他们被宠坏成「戏笑穷人、幸灾乐祸」的人。
  • 「子孙为老人的冠冕;父亲是儿女的荣耀」(6节),几代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意味着代沟。但作父亲的最大的毛病,就是总想要儿女为自己争光,却不想自己也该成为「儿女的荣耀」。有智慧的子孙,才能成为「老人的冠冕」;而有智慧的父亲,才能成为「儿女的荣耀」。作父亲的年轻时愚昧不要紧,事后聪明并不晚;但若年轻时不思考,就很难事后变聪明、老了有智慧。正如爱迪生(Thomas Alva Edison,1847-1931年)所说的:「如果你年轻时不学习思考,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学。If you do not learn to think when you are young, you may never learn. 」
上图:主前2000年的古埃及壁画(tomb of Baqet III at Beni Hassan),描绘了金匠精炼黄金的过程。根据主前一世纪希腊《历史丛书》(Bibliotheca historica,by Diodorus Siculus)的记录,古埃及人把金矿中得到的天然金粉与盐、铅块、少量锡和大麦麸按比例混合,在用泥密封的炉子里连续加热五天,可以得到93%以上的黄金,而杂质变成了烟。

上图:主前2000年的古埃及壁画(tomb of Baqet III at Beni Hassan),描绘了金匠精炼黄金的过程。根据主前一世纪希腊《历史丛书》(Bibliotheca historica,by Diodorus Siculus)的记录,古埃及人把金矿中得到的天然金粉与盐、铅块、少量锡和大麦麸按比例混合,在用泥密封的炉子里连续加热五天,可以得到93%以上的黄金,而杂质变成了烟。

【箴十七7】「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,何况君王说谎话呢?」

【箴十七8】「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,随处运动都得顺利。」

【箴十七9】「遮掩人过的,寻求人爱;屡次挑错的,离间密友。」

  • 7-9节是一个单元,主题是选择朋友的三大标准:说话诚实、坚持原则、宽容厚道。真智慧是以这三个标准来「听其言而观其行」( 《论语·公冶长》),分辨值得结交的朋友;再加上选择朋友的五大禁忌(十九1-5),避免不可误交的损友。而我们自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,才能和同类的人惺惺相惜。这样,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得着了三分之一:就是敬畏耶和华(一7)、不交坏朋友(一10;四14)、别娶也别做愚妄妇人(十二4;十四1)。
    1. 说话诚实,是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标准。「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,何况君王说谎话呢」(7节),可译为「愚顽人说美言并不相宜,君子说谎言也不合宜」(和合本修订版),因为谎言会玷污高贵者,而诚实却会尊荣卑微者。人里面有什么生命,口里就会出来什么话语;「愚顽人」不能「说美言」,而「说谎言」的一定不是「君子」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(《太子少傅箴》),一个人纵然能言善道,但若不诚实,早晚也会把人影响成「愚顽人」,所以不可交往。
    2. 坚持原则,是选择朋友的第二个标准。「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」(8a),实际上是用原则来交易短暂的利益,虽然可以让「恶人」(23a)暂时在地上「随处运动都得顺利」(8b),但却最终通向死亡。「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,又能颠倒义人的话」(申十六19),所以「受贿赂害死无辜之人的,必受咒诅」(申二十七25),而「恨恶贿赂的,必得存活」(十五27)。一个人纵然说话诚实,但若不能坚持原则,早晚也会把人带偏,所以不可交往。
    3. 宽容厚道,是选择朋友的第三个标准。「遮掩人过的,寻求人爱;屡次挑错的,离间密友」(9节),可译为「包容过错的,寻求友爱;喋喋不休的,离间密友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一个「遮掩人过的」人,并不是对罪恶不闻不问,而是只需「一句责备话」(10节),不必喋喋不休地「屡次挑错」。只有愚昧人才会揪住别人的过失不放,却忘记自己的缺点。一个人纵然说话诚实、坚持原则,但若心胸狭窄、得理不饶人,早晚也会制造纷争,所以不可交往。

【箴十七10】「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,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。」

【箴十七11】「恶人只寻背叛,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。」

【箴十七12】「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,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。」

【箴十七13】「以恶报善的,祸患必不离他的家。」

【箴十七14】「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,所以,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。」

【箴十七15】「定恶人为义的,定义人为恶的,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。」

  • 10-15节是一个单元,主题是对待愚昧人的两大原则:不招惹、不报复。分为两组:
    • A. 不作愚昧人老师(10节);
    •  B. 愚昧人自作自受(11节);
    • A. 不和愚昧人硬顶(12节);
    •  B. 愚昧人恶有恶报(13节);
    • A. 不同愚昧人争竞(14节);
    •  B. 愚昧人被神憎恶(15节)。
  • 10、12、14节是第一组,主题是不招惹愚昧人:
    • 「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,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」(10节)。因此,真智慧是不指望能教好愚昧人,只能求神亲自动工。而人能否听进「责备话」,是「聪明人」和「愚昧人」的标志。「愚昧人」的愚昧,并非因为缺乏事实或理性的分析,而是因为他们无知地陶醉于某种优越感,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被别人当作傻瓜来愚弄。因此,再多的证据也无法说服「愚昧人」,要让「愚昧人」相信自己被骗了,要比骗他们更难。所以成功的骗子不必为自己寻找证据,因为跟随他们的「愚昧人」不必需要理由。
    • 「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,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」(12节)。「丢崽子的母熊」会陷入狂暴,应当远远避开;同样,真智慧是不和「正行愚妄的愚昧人」硬顶。因为「愚昧人」可以原谅别人的错误,但却不愿原谅别人的正确,免得别人的正确证明他们的错误,所以他们会像「丢崽子的母熊」一样好斗。
    • 「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,所以,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」(14节),可译为「纷争掀起,如同缺口的水;因此,争端尚未爆发就当制止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「纷争」不能止息「纷争」,肉体不能制伏肉体;「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」,不管我们多么有理、多么正确,只要开始与人「争闹」,一定会被血气控制,结果越「争竞」、越显出自己的愚昧,而且如决口之堤、一发不可收拾。因此,真智慧是「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」,「凡事谦虚、温柔、忍耐,用爱心互相宽容,用和平彼此联络,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」(弗四2-3)。
  • 11、13、15节是第二组,主题是不报复愚昧人:
    • 「恶人只寻背叛,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」(11节)。「责打愚昧人」,愚昧人反而更加反叛,结果必然自作自受、招来管教和惩罚。
    • 「以恶报善的,祸患必不离他的家」(13节)。愚昧人不但反叛,而且会「以恶报善」,结果必然会恶有恶报。正如大卫陷害忠心的乌利亚,结果刀剑永不离开他的家(撒下十二10)。
    • 「定恶人为义的,定义人为恶的,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」(15节)。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:一种是没有悔改的罪人,一种是已经悔改的罪人;「义人」相信自己是罪人,而「恶人」认为自己是义人。把自己喜欢的人夸成尽善尽美的「义人」,把自己讨厌的人贬成一无是处的「恶人」,这都是神眼中的愚昧。神并不会按照人怎样看待自己来对待他,而会「照着各人所行的报应他」(诗六十二12),每个人都要照着神的公义标准来接受审判。
  • 末世的信徒活在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,堕落被称为多元生活方式,真理被称为一种观点,真话被当作仇恨言论(Hate Speech),罪恶可以通过修改法律而不再称为罪。而真智慧就是既不与愚昧人争闹(10、12、14节),也不报复愚昧人,而是安静地等候神所定的自然法则和属灵法则生效(11、13、15节)。历史从来都没有让我们失望过。

【箴十七16】「愚昧人既无聪明,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?」

【箴十七17】「朋友乃时常亲爱,弟兄为患难而生。」

【箴十七18】「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。」

【箴十七19】「喜爱争竞的,是喜爱过犯;高立家门的,乃自取败坏。」

【箴十七20】「心存邪僻的,寻不着好处;舌弄是非的,陷在祸患中。」

  • 16、18、20节用关键词「心 ???/lav」连在一起,17、19节用关键词「爱 ?????/?·hav’」连在一起,把16-20节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单元,主题是三种「心」和两种「爱」:
    • A. 没有心的人(16节);
    •  B. 爱朋友的人(17节);
    • A. 缺心眼的人(18节);
    •  B. 爱自己的人(19节);
    • A. 心弯曲的人(20节)。
  • 16、18、20节是一组平行句,谈论三种「心」。真智慧是不做没有心的人(16节),也不做缺心眼的人(18节),更不做心弯曲的人(20节):
    • 「愚昧人既无聪明,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」(16节),直译是「愚昧人既然没心没肺,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」。「无聪明」原文是「没有心」。智慧需要付出代价去寻求(八34),但不是用钱买,因为智慧是神白白赐给敬畏祂的人的礼物(一7、20-23)。而不敬畏神的「愚昧人」不肯付代价、拒绝白白的礼物,却要耗费「价银」参加各种培训、学习,这本身就是没心没肺的表现。智慧并不能通过机械的公式和培训获得,而是始于对神的真实敬畏、对律法的切实遵行。
    • 「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」(18节),直译是「缺心眼的人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」。「无知」原文是「缺少心」。「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」,就是在邻舍的见证下承诺作担保人,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将来作出承诺;不但要承担无限的责任,而且受制于别人和许多不可控的事件,等于冒失起誓(太五34)。若借贷者无力偿债,就要由担保者负责承担,很可能会超出担保者的能力,使他全家都陷入困境(二十16;二十二27;二十七13)。爱朋友(17节)并不是替他「作保」,若是真心救急济困,应该直接「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,补他的不足」(申十五8),「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」(路六35)。
    • 「心存邪僻的,寻不着好处;舌弄是非的,陷在祸患中」(20节),可译为「心中歪曲的,得不着福乐;舌头颠倒是非的,陷在祸患中」(和合本修订版)。「心存邪僻」原文是「弯曲的心」。
  • 17、19节是一组平行句,谈论两种「爱」。真智慧判断一个人,不但根据他们说什么,也根据他们爱什么。
    • 「朋友乃时常亲爱,弟兄为患难而生」(17节)。朋友和弟兄,就是「彼此相爱」(约十三34)的人。「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」(李世民《赐萧瑀》),灾难最能证明友情的真实,患难之时才能看清谁是不离不弃的真朋友、真弟兄。
    • 「喜爱争竞的,是喜爱过犯;高立家门的,乃自取败坏」(19节),可译为「喜爱争吵的,是喜爱过犯;门盖得高的,自取败坏」(和合本修订版)。「高立家门」比喻自高自大。「喜爱争竞的、高立家门的」,都是只爱自己的人,不会「爱人如己」(利十九18),所以不能当作真朋友。

【箴十七21】「生愚昧子的,必自愁苦;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。」

【箴十七22】「喜乐的心乃是良药;忧伤的灵使骨枯干。」

【箴十七23】「恶人暗中受贿赂,为要颠倒判断。」

【箴十七24】「明哲人眼前有智慧;愚昧人眼望地极。」

【箴十七25】「愚昧子使父亲愁烦,使母亲忧苦。」

  • 21、25节原文用关键词「愚昧子」、「父亲」和「生」首尾呼应,把21-25节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,主题是教养不善的恶果:
    • A. 愚昧子使父母愁苦(21节);
    •  B. 愚昧子祸害父母(22节);
    •   C. 愚昧子祸害社会(23);
    •  B1. 愚昧子祸害自己(24节);
    • A1. 愚昧子使父母愁苦(25节)。
  • 21、25节是一对交错对称的平行句,主题是愚昧子使父母愁苦:
    • 「生愚昧子的,必自愁苦」(21a),因为愚昧子「寻不着好处」(20a),所以「使母亲忧苦」(25b)。
    • 「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」(21b),因为愚昧子「陷在祸患中」(20b),所以「使父亲愁烦」(25节)。
    • 愚昧子不但害自己,而且害父母。因此,父母的真智慧是付上代价,从小管教孩子,帮助孩子敬畏神、勿交损友、娶个贤妻,才能避免自己因愚昧子而「愁苦」、「愁烦」。许多父母的教育失败,不是没有灌输孩子学问,而是没有教会孩子智慧。学问可以同时提高人行善或作恶的能力,惟有智慧才能让人在行善或作恶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。
  • 22、24节是一对平行句,主题是愚昧子祸害父母,也祸害自己:
    • 「喜乐的心乃是良药;忧伤的灵使骨枯干」(22节),指愚昧子的父母「毫无喜乐」(21节),以致「使骨枯干」,最终抑郁而亡。
    • 「明哲人眼前有智慧;愚昧人眼望地极」(24节),指愚昧子弃绝眼前的智慧,追逐不切实际的虚空目标,小的事情看不上,大的事情又做不了,结果人生一无所得、害人害己。
    • 失败的教养使儿女成为愚昧之子,不但害了自己,也连累了父母。因此,真智慧的教养必须把智慧放在学问之前,把学问作为德行的辅助。学问可以帮助敬畏神的人变得更好,也可以帮助不敬畏神的人变得更坏。在没有智慧的人身上,学问会成为迂腐,机智会成为狡诈,朴实会成为粗鄙,厚道会成为懦弱,勇敢会成为粗暴,热情会成为谄媚。
  • 23节的主题是愚昧子祸害社会。愚昧子长大后成为「恶人」(23节),「恶人暗中受贿赂,为要颠倒判断」(23节),不但祸害父母、祸害自己,而且祸害社会。因此,真智慧是知道家庭出了问题,社会也会出现问题。人本主义教育的恶果之一,就是用社会代替家庭,结果家庭破碎、父亲缺席,使许多人从小沦为缺乏家教的「愚昧子」,长大成为祸害社会的「恶人」,并且制定更多贻害下一代的法律。

【箴十七26】「刑罚义人为不善;责打君子为不义。」

【箴十七27】「寡少言语的,有知识;性情温良的,有聪明。」

【箴十七28】「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;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。」

  • 26、28节原文用「甚至 ????/gam」开头,首尾呼应,把26-28节组成一个单元,继续21-25节教养不善的话题,强调善于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。
  • 「刑罚义人为不善;责打君子为不义」(26节),神不会让人无辜受罚,所以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,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」。愚昧子的父母遭受「愁烦」和「忧苦」(21、25节),并非因为神「不善」或「不义」,而是自己离弃智慧、教养不善的恶果。
  • 27-28节是一对平行句,指出善于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,真智慧的教养者首先要学会少说话:
    • 「寡少言语的,有知识;性情温良的,有聪明」(27节),可译为「节制言语的,有见识;性情温良的人,有聪明」(和合本修订版)。「知识」原文的意思是「知识、洞察力、智慧」,「性情温良」原文是「冷静的灵」。因此,多嘴多舌是没有见识的表现,性情暴躁是缺乏智慧的证明;而节制就是不懂的时候不乱说,懂的时候也不多说。
    • 「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;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」(28节)。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无知,才能控制口舌和情绪,「静默不言、闭口不说」。因此,少说并不是无知,多嘴反而会暴露自己的愚昧。
    • 「若有人自以为虔诚,却不勒住他的舌头,反欺哄自己的心,这人的虔诚是虚的」(雅一26),因此,一个能管住自己口舌的人,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许多父母教养儿女最大的失败,就是父母不肯节制自己的言语,也没有训练儿女管住自己的嘴巴,结果是「瞎子领瞎子,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」(太十五14)。许多父母明明没有智慧,却舍不得「静默不言」;明明缺乏聪明,却忍不住「闭口不说」。结果是言语越没节制,越暴露自己的言行不一和愚昧无知,连那些真理的部分也被儿女一同拒绝。因此,父母说话的内容和方式若不能像「金苹果在银网子里」(二十五11)那样合宜,不但不能被儿女当作「金耳环和精金的妆饰」(二十五12),反而会败坏他们;这时「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;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」。
  •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夸夸其谈的时代,人本主义的学校教导如何高谈阔论,却不教导如何进行条理清晰的辩论;教导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、质疑别人的动机,作出大胆的断言,重复煽情的口号,却不教导基于逻辑和证据的理性分析。这种教育只会使人记住一些流行的观点,知识可能有一公里宽、但却只有一公分深,结果倒是沾沾自喜、放纵口舌。真智慧的教养方法,不但要教导儿女「敬畏耶和华」(一7),而且要以身作则、和儿女一同操练「节制言语」。人若能「节制言语」,就能节制全身,因为「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,他就是完全人,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」(雅三2);相反,人若不能「节制言语」,「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。 舌头就是火……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」(雅三5-6)。
  • 许多父母都想「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」(二十二6),盼望他们「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」(二十二6),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。他们到《箴言》之外四处寻找各种教育秘诀,却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(二十九17-21),也不懂得怎样用「杖」管教(二十二15)、怎样正面引导(二十三15-16,22-25);既不理会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(十七26-28),也不关心教养的方法(十九16-23)和教养的守则(十九24-二十1);更没有熟读《箴言》,把整卷《箴言》都当作教养的内容(一8)。结果教养就沦为父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同样的唠叨,儿女一次又一次地重犯同样的错误。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(Marcus Tullius Cicero,主前106-43年)说:「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,是众所周知的耻辱 To stumble twice against the same stone, is a proverbial disgrace」,又有人说:「精神错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事,并且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Insanit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」,这些话都值得作父母的深思。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箴言第16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箴言第18章逐节注解、祷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