箴言第2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箴二十二1】「美名胜过大财;恩宠强如金银。」

  • 1-16节是「所罗门的箴言」(十1)第二部分(十五30-二十二16)的最后一个单元。这个单元用词根「??????/?·shar’」相同的关键词「富有 ??????/o’·sher」(1a、4b)和「富户 ???????/?·sher’」(2a、7a、16b)联结,并用「耶和华」(2b、4a、12a、14b)贯穿整个单元,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。真智慧是相信一切都是根据神的主权,也相信人有责任作出当有的选择。本单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,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结构:
    • A. 人当有的选择(1节);
    •  B. 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(2-4节);
    • A. 人当有的选择(5-6节);
    •  B. 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(7-9节);
    • A. 人当有的选择(10-11节);
    •  B. 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(12-14节);
    • A. 人当有的选择(15-16节)。
  • 「美名胜过大财;恩宠强如金银」(1节),「美名 ????/sham」与「恩宠 ???/khan」原文押尾韵。合神心意的「美名」,是真智慧的外在表现;而蒙神悦纳的「恩宠」,是「美名」所结出的果子。「得智慧胜过得银子,其利益强如精金」(三14),金银早晚都会用完,智慧却是源源不绝的财富源泉。因此,人所当追求的不是钱财、而是智慧,好让自己能明智地选择合神心意的「美名」,长久地活在神的「恩宠」之中。

【箴二十二2】「富户穷人在世相遇,都为耶和华所造。」

【箴二十二3】「通达人见祸藏躲;愚蒙人前往受害。」

【箴二十二4】「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,就得富有、尊荣、生命为赏赐。」

  • 2-4节是一组平行句,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。
  • 「富户穷人在世相遇」(2a),神允许在自己的百姓中同时存在「富户」和「穷人」。他们在物质财富上并不相同,但在神面前的地位却是平等的,「都为耶和华所造」(2b)、都是立约之民,既有同样的权利、也有同样的责任。富人应当记得,「欺压贫寒的,是辱没造他的主;怜悯穷乏的,乃是尊敬主」(十四31);而穷人也应当谨记,不可嫉妒仇恨、也不可谄媚奉承富人。真正的平等,乃是富人不占穷人的便宜,穷人也不占富人的便宜,「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」(加六5)。
  • 神并没有预定一个人是富人还是穷人,祂对所有百姓的恩典都是一样的(申二十八1-14)。因此,面对神同样的恩典,每个人是成为「富户」还是「穷人」,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,「富户」和「穷人」的区别是属灵的判断力:「通达人见祸藏躲;愚蒙人前往受害」(3节)。「见 ?????/r?·?’」和「祸 ???/rah」原文谐音,意思是「辨别邪恶」。真智慧是把自己肉体的反应当作重要的判断指标:凡是让自己的肉体受用的事,都应当「见祸藏躲」。人的悲剧是,只要把一件事描绘得代价小、收益大、见效快,就一定会有人尝试火中取栗,但结果往往是引火烧身。
  • 属灵的判断力是从神而来的智慧,骄傲自大的「愚蒙人」把自己当作神,所以在肉体的吸引面前,很少有「通达人见祸藏躲」,却总是不乏「愚蒙人前往受害」。因此,人的责任是「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」(4a),神的主权使他「就得富有、尊荣、生命为赏赐」(4b),不但赏赐「富有」,而且赏赐「尊荣、生命」。
  • 《箴言》中所有「富有」的应许,背景都是应许之地的经济,前提是百姓活在神所赐的产业中,富足是立约之民与神关系正常的标志(利二十六3-12)。末世的信徒却生活在另一个经济环境里,人的富有并不是倚靠神「降下时雨,叫地生出土产,田野的树木结果子」(利二十六4),而是倚靠用「肉体的情欲、眼目的情欲,并今生的骄傲」(约壹二16)来带动消费,把大巴比伦当作经济的火车头,「地上的商人因她极度奢华而发了财」(启十八3、11、15、17)。真智慧不是执着于「富有」,而是抓住「尊荣、生命」(彼前五6)。因为背离神的大巴比伦经济体系必要「倾覆」(启十八2),覆巢之下焉有完卵,世上所有的人都难免其害(启十八17-18),所以神的呼召是「我的民哪,从那城出来吧!免得和她在罪上有份,受她所受的灾殃」(启十八4)。通达人应当「见祸藏躲」,蒙福时节制,遭灾时才能坚韧;愚蒙人却是「前往受害」,以为繁荣可以永远持续,到时只会措手不及。

【箴二十二5】「乖僻人的路上有荆棘和网罗;保守自己生命的,必要远离。」

【箴二十二6】「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。」

  • 5-6节是一对平行句,是3-4节意义的递进,主题是人当有的选择。
  • 「乖僻人的路上有荆棘和网罗;保守自己生命的,必要远离」(5节),所以,父母应当选择「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」(6a)。「乖僻人」原文是「弯曲的、邪恶的」,他们缺乏属灵的判断力、分不清祸福。当「通达人见祸藏躲」(3a)时,愚蒙人却欣然「前往受害」(3b),所以他们的「路上有荆棘和网罗」,暗藏生命的危机。
  • 敬畏神的人「就得富有、尊荣、生命为赏赐」(4b),因此,人要「保守自己生命」、远离「乖僻人的路」,方法就是「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」(4a)。
  • 「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」(6节),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句箴言,但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箴言:
    1. 「教养 ??????/kh?·nak’」的原文在圣经中只出现过四次,其它三处都被译为「奉献」(申二十5;王上八63;代下七5)。因此,「教养」并不是道德说教,也不是培养能力,更不是模仿那些我们不可能雷同的人,而是立约之民把孩子「奉献」给神,训练孩子「走当行的道」,赶除本性里的「愚蒙」(15节)。奉献儿女的人,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,「将身体献上,当作活祭」(罗十二1)。人若一面「教养孩童」,一面自己「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」(罗六19),实际上是一面建造、一面拆毁。
    2. 「教养孩童」不只是给孩子讲圣经故事、让孩子背诵金句,也不只是带孩子上教会、找一些好老师,而是为孩子建立温暖和睦的家,自己在家中「殷勤教训你的儿女。无论你坐在家里,行在路上,躺下,起来,都要谈论。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,戴在额上为经文;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,并你的城门上」(申六7-9)。「坐在家里,行在路上,躺下,起来」,代表一切日常琐事。「系在手上为记号,戴在额上为经文」,比喻化为生活习惯。好的家庭与坏的家庭都会影响人的一生,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会成为人的「第二天性」(培根)。「习惯可以是个魔鬼,也可以是个天使,它能让你习惯于不假思索地行善或作恶 Habit can be a devil or an angel: it can get you used to doing either good or evil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」(莎士比亚《哈姆雷特》第三幕第四场现代英文)。
    3. 「教养孩童」不能倚靠事后亡羊补牢,而是越早越好。因为预防坏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得多,一分预防、胜似十分治疗;扬汤止沸、不如釜底抽薪。
    4. 「使他走当行的道」,并不是给孩子立下条条框框,也不是帮助孩子选择理想、职业或爱好。「道」原文是单数,神的百姓「当行的道」只有一条,就是「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」(4a)。好牧人都是「在前头走」(约十4),父母若要使儿女「走当行的道」,自己就应当亲自领着他们走;不但要让孩子知道走哪条路,还要让孩子看自己怎样行走。孩子是神放在父母生命中的门徒和镜子,随时观察父母的每一个生活细节。父母若口头「敬畏耶和华」,生活中却没有「心存谦卑」,只会让孩子学会虚伪或逆反;不但不「走当行的道」,反而更想尝试不让他走的「乖僻人的路」。
    5. 「使他走当行的道」,原文也可以理解成「按着他的样子」(赛十24)。但1-16节的上下文都是以神为中心,并不是迎合人的本相。《箴言》强调的是「愚蒙迷住孩童的心」(15a),「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」(二十24);所以不管孩子的天性、爱好如何,一律需要被管教、被纠正(15节;十三24;十九18;二十三13),才能只「走当行的道」。「走当行的道」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「用管教的杖」(15b)赶除孩子心中的「愚蒙」,让他熟悉那条通往地狱的道路,并且条件反射地远离它。过分强调个性独特,常常会掩饰诡诈(二十11),制造更多的「荆棘和网罗」;过分强调适合孩子,常常会喂养肉体,最终走上「乖僻人的路」。因材施教只是赶除「愚蒙」的方式不同,而不是迎合孩子「愚蒙」的天性。人天性里的「愚蒙」会污染一切学到的知识,以致学问越多、作恶的能力越大,最终是「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」(二十九15)。
    6. 「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」,也就是始终远离死亡之路(5b)。神并没有应许敬畏神的人在「当行的道」上不会软弱、跌倒,但却应许一路引导、管教(撒下七14-15)。因此,真正敬畏神的孩子,绝不会出了家门就离开神、头发花白才回头,而是「义人虽七次跌倒,仍必兴起」(二十四16),始终不离开「当行的道」。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:「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。我父把羊赐给我,祂比万有都大,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」(约十28-29)。
    7. 最后,这节经文在本单元(1-16节)的语境中,强调的是人当有的选择,而不是具体谈论怎样教养儿女。今天,许多人只熟悉「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」,却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(二十九17-21),也不懂得怎样用「杖」管教(二十二15)、怎样正面引导(二十三15-16,22-25);既不理会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(十七26-28),也不关心教养的方法(十九16-23)和教养的守则(十九24-二十1);更没有熟读《箴言》,把整卷《箴言》都当作教养的内容(一8)。这样的教养当然难以奏效。但许多人并不反省自己,却质疑这句经文,这真是「人因愚昧自毁前途,他的心却埋怨耶和华」(十九3和合本修订版)。
上图:埃及人用网罗捕捉鹌鹑。古代中东人用网罗来捕鸟,鸟类无法靠自己摆脱网罗,一旦陷入、很难生还。所以「保守自己生命的,必要远离」(箴二十二5)。

上图:埃及人用网罗捕捉鹌鹑。古代中东人用网罗来捕鸟,鸟类无法靠自己摆脱网罗,一旦陷入、很难生还。所以「保守自己生命的,必要远离」(箴二十二5)。

【箴二十二7】「富户管辖穷人;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。」

【箴二十二8】「撒罪孽的,必收灾祸;他逞怒的杖也必废掉。」

【箴二十二9】「眼目慈善的,就必蒙福,因他将食物分给穷人。」

  • 7-9节是一组平行句,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。
  • 「富户管辖穷人;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」(7节),指穷人若借贷不能偿还,结果就要卖身作债主的奴隶(利二十五48)。神并没有让百姓无偿帮助弟兄,而是在进入应许之地之前,就明确规定要以借贷的方式帮助弟兄(利二十五35-38)、并且可以收取当头(申二十四10-13),甚至允许欠债者卖身为奴(利二十五39-55),好让百姓学习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。神对全体百姓的恩典都一样(申二十八1-14),泉水是赐给所有的人分享的,但水罐里的水却只属于取水的人。因此,当神所赐的环境相同时,每个人是成为「富户」还是「穷人」(9节),都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。
  • 虽然神按照自己的主权,允许「富户管辖穷人」,但「富户」也应当知道,自己和「穷人」一样「都为耶和华所造」(2b),彼此都是弟兄。富人环境中的每一个「穷人」,都是神给富人的一面镜子,也是给富人「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」(彼前四10)的机会。因此,不但穷人有责任承担选择的后果,富人也有责任承担选择的后果:「撒罪孽的,必收灾祸;他逞怒的杖也必废掉」(8节),因为「欺压贫寒的,是辱没造他的主」(十四31);相反,「眼目慈善的,就必蒙福,因他将食物分给穷人」(9节),因为「怜悯贫穷的,就是借给耶和华;他的善行,耶和华必偿还」(十九17)。

【箴二十二10】「赶出亵慢人,争端就消除;纷争和羞辱也必止息。」

【箴二十二11】「喜爱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,王必与他为友。」

  • 10-11节是一对平行句,主题是人当有的选择。
  • 神并没有亲自从祂的百姓中间「赶出亵慢人」(10节),而是让百姓学习作出正确的选择,「赶出亵慢人,争端就消除;纷争和羞辱也必止息」(10节)。每个属灵的人都应当赶出自己里面的「亵慢人」,让圣灵来做主,教会、团契里的「纷争和羞辱也必止息」。
  • 人若愿意选择赶出自己里面的「亵慢人」,就是一个「喜爱清心的人」(11节),内心的清洁,必然会带出话语里的恩典,所以「因他嘴上的恩言,王必与他为友」(11节)。「王必与他为友」,是形容赢得别人的尊重。

【箴二十二12】「耶和华的眼目眷顾聪明人,却倾败奸诈人的言语。」

【箴二十二13】「懒惰人说:外头有狮子;我在街上就必被杀。」

【箴二十二14】「淫妇的口为深坑;耶和华所憎恶的,必陷在其中。」

  • 12-14节是一组平行句,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。
  • 「耶和华的眼目眷顾聪明人,却倾败奸诈人的言语」(12节)。神鉴察一切、掌管一切,但却允许「懒惰人」(13节)和「淫妇」(14节)说谎,然后「倾败」他们,是要人通过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,学习做「聪明人」、不要做「奸诈人」。
  • 古代以色列的狮子很多,但不会出现在街上。因此,「懒惰人说:外头有狮子;我在街上就必被杀」(13节),只是找借口不出去工作。但神并不揭穿这样荒谬的谎言,而是让人承担懒惰的后果:「懒惰人的心愿将他杀害,因为他手不肯做工」(二十一25)。今天,许多富有同情心的人却试图用权力的不平等来减少经济的不平等,以便建立人间天堂,结果却是增加了「懒惰人」的倚赖性。倚赖政府的人越多,这些人的选票也越多,所以他们讨厌一切能让减少「懒惰人」倚赖性的事物,要让「懒惰人」倚赖政府的福利,而不是倚靠神、倚靠智慧。
  • 「淫妇的口为深坑」(14a),形容淫妇勾引人的话语有如捕兽的陷阱。但神却没有填平这个深坑,而是让人自己承担行淫的后果,因为「耶和华所憎恶的,必陷在其中」(14b)。

【箴二十二15】「愚蒙迷住孩童的心,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。」

【箴二十二16】「欺压贫穷为要利己的,并送礼与富户的,都必缺乏。」

  • 15-16节是一对平行句,主题是人当有的选择。
  • 世人的教育理念,有的是把孩子当作需要被填满的容器,有的是把孩子当作需要被点燃的木炭;但圣经却认为,孩子的内心充满了需要被赶除的「愚蒙」(15a)。亚当的后裔已经全然败坏,所以天生就有「愚蒙迷住孩童的心」(15a),从小就会掩饰自己的诡诈(二十11)。这种「愚蒙」会玷污一切学到的知识,若不先「用管教的杖」(15b)赶除,人的学问越多,作恶的能力越大。借用罗素(Bertrand Russell,1872-1970年)的话,就是「人生而无知,但不愚蠢;他们是被教育变得愚蠢 Men are born ignorant, not stupid; they are made stupid by education」(Part II. Chapter XXI .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)。但是,「耶和华的眼目眷顾聪明人」(12a),却没有代替「聪明人」来管教孩子。「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」(诗一百二十七3),神的心意是让作父母的人与神同工:父母的三大责任,是用管教赶除孩子心中的愚蒙(15b),用诫命填满孩子的内心(十九16-17,22-23),同时自己不要妨碍孩子的成长(十七26-28;十九26-28);而圣灵的工作,则是点燃智慧之火。因此,「聪明人」应当作出明智的选择,注意赶除孩子心中的「愚蒙」,而不是用各种借口来迁就肉体、掩饰失败,要知道神必「倾败奸诈人的言语」(12b)。
  • 「杖」代表纪律和惩罚,是管教的措施(十三24;二十二15;二十三13、14;二十九15)。有些人根据「祢的杖,祢的竿,都安慰我」(诗二十三4)使用了同一个「杖」字,认为「杖」是用来安慰羊、引导羊的,所以把「用杖打儿子」解释成用安慰和鼓励的话语来正面管教孩子。但是,「杖 ??????/sha’·vet」的原文泛指各种棍子,除了牧羊人的「杖」(利二十七32),还包括打破列国的铁「杖」(诗二9)、打人的「棍子」(出二十一20;撒下二十三21;代下十一23;赛十24)、神责罚人的「杖」(伯九34;诗八十九32)、代表怒气的「杖」(诗一百二十五3;赛十5)。「亚述人必因耶和华的声音惊惶;耶和华必用杖击打他」(赛三十31),并不是用安慰的话语对亚述进行正面管教(赛三十32)。在《箴言》中,「刑杖」(十13;二十六3)和「逞怒的杖」(二十二8)也是同一个词,「管教的杖」的意思很清楚,就是管教必须采取纪律和惩罚措施。
  • 16节的「与 ?????/n?·than’」和第9节的「给 ?????/n?·than’」原文是同一个词,前后呼应,对比了两种「给」。「欺压贫穷为要利己的,并送礼与富户的」(16a),这种「给」不是因为爱人,而是为了利己,结果两者「都必缺乏」(16b)。因此,「聪明人」也应当在人际关系上作出正确的选择,「将食物分给穷人」(9b),这种「给」不是为了自己的好处,而是「爱人如己」(利十九18),结果「眼目慈善的,就必蒙福」(9a)。

【箴二十二17】「你须侧耳听受智慧人的言语,留心领会我的知识。」

【箴二十二18】「你若心中存记,嘴上咬定,这便为美。」

【箴二十二19】「我今日以此特特指教你,为要使你倚靠耶和华。」

【箴二十二20】「谋略和知识的美事,我岂没有写给你吗?」

【箴二十二21】「要使你知道真言的实理,你好将真言回复那打发你来的人。」

  • 十1到二十二16是「所罗门的箴言」(十1),二十二17-二十四34是「智慧人的言语」(17节)。这些「智慧人的言语」可能是所罗门收集并修改过的,目的都是为了使人「倚靠耶和华」(19b)。
  • 「知识」(17、20节)原文的意思是「知识、洞察力、智慧」,与「分别善恶」(创二9、17)的「分别」是同一个词,在圣经中也被译为「知道」(伯十7)、「认识」(赛五十三11)、「明白」(赛五十八2)。「知识」包括两个要素:首先是知道一件事、或者知道去哪里找;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。
  • 「美事 ????????/sh?·lesh’」(20节)原文是双关语,也可译为「三十」,从二十二17-二十四34一共有三十条忠告。但很少有人喜欢忠告,越是需要它的人,越不喜欢它。
  • 二十二17-二十三11与古埃及的《阿门内莫普教诲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》相似,「三十」在古埃及代表完整和完美。按照《阿门内莫普教诲》的形式,17-21节既是序言,又是第1条忠告。
  • 「那打发你来的人」(21节),可能是指委派儿子做事的人。

【箴二十二22】「贫穷人,你不可因他贫穷就抢夺他的物,也不可在城门口欺压困苦人;」

【箴二十二23】「因耶和华必为他辨屈;抢夺他的,耶和华必夺取那人的命。」

  • 二十二22-二十三11是第一个单元10条忠告,原文每一条忠告里都有「不可 ???/al」或「不 ????/bal」(29节)。
  • 22-23节是第2条忠告。
  • 「城门口」(22b),是古代集会、买卖、审判的公共场合。
  • 「耶和华必为他辨屈」(23a),不是偏袒穷人(出二十三3),而是伸张公义,所以「必夺取那人的命」(23b)。
  • 「倚靠耶和华」(19节),不是以为只有自己可以「倚靠耶和华」,而是知道别人也可以「倚靠耶和华」。因此,不能因为贫穷人没有势力,就可以大胆地「欺压困苦人」(22b)。「因为耶和华——我们的神没有不义,不偏待人」(代下十九7),所以「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」(诗三十七3),而不是倚靠耶和华行恶。

【箴二十二24】「好生气的人,不可与他结交;暴怒的人,不可与他来往;」

【箴二十二25】「恐怕你效法他的行为,自己就陷在网罗里。」

  • 24-25节是第3条忠告。
  • 「好生气的人、暴怒的人」(24节),都是体贴肉体的人。人的肉体最容易被肉体吸引,与他们结交来往,很容易效法他们、放纵肉体,使自己「陷在网罗里」(25b)。
  • 「倚靠耶和华」(19节),不是相信圣灵必会「救我们脱离凶恶」(太六13),所以主动大胆地靠近试探;而是求神「不叫我们遇见试探」(太六13),自己也尽本分不要靠近试探。

【箴二十二26】「不要与人击掌,不要为欠债的作保。」

【箴二十二27】「你若没有什么偿还,何必使人夺去你睡卧的床呢?」

  • 26-27节是第4条忠告。
  • 「击掌」(26节)指认可协议,愿意作保。「作保」(26节)就是作担保人,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将来作出承诺。
  • 「倚靠耶和华」(19节),不是自信地「为欠债的作保」(26b),而是承认自己并不能掌握明天,所以也不能为别人作保。替人作保是一种盲目自信,借贷者若无力偿债,就要由担保者负责承担,很可能会超出担保者的能力,使他全家都陷入困境(27节)。神要我们对朋友和邻舍慷慨相助(十四21;十七17;二十七10),若是真心救急济困,应该直接「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,补他的不足」(申十五8),「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」(路六35)。

【箴二十二28】「你先祖所立的地界,你不可挪移。」

  • 28节是第5条忠告。
  • 古代的「地界」(28节)可能以石头或树木作记号。以色列人的地界「是先人所定的」(申十九14),是「先人」从神的手中接过来的产业。神管理着每一个拈阄人的手,通过拈阄决定了地界。人拥有的只是神所赐的使用权,所以不可自行改变「神所赐你承受为业之地」(申十九14),只可以由子孙继承,不可以永久转让、买卖。因此,「不可挪移」地界,就是承认神的权柄、承认神是应许之地的真正主人,挪移地界的人必要承受神的忿怒(申二十七17;何五10;赛五8;弥二2)。
  • 「倚靠耶和华」(19节),不是相信神必开路,所以得陇望蜀,这山望着那山高;而是安心接受和享用神所赐的产业,「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,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」(彼前四10)。罪性扭曲了人的判断力,使人习惯于眼高手低、互相攀比。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贫穷的,那么所有的人都成了富有的;人的幸福感,只不过是比较的暂时停止。而人的不知足,则是因为高估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——嫉妒高估了自己和别人的区别,贪婪高估了贫穷和富裕的区别,骄傲高估了平凡和伟大的区别,虚荣高估了卑微和荣耀的区别。倚靠神的人是从日光之上来看世界,地上的一切区别就成了蜉蝣和蝼蚁之间的不同。

【箴二十二29】「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吗?他必站在君王面前,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。」

  • 29节是第6条忠告。
  • 「他必站在君王面前,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」(29b),可译为「他必侍立在君王面前,不在平庸的人面前」(和合本修订版),意思是可堪大任、被君王委以重任。
  • 「倚靠耶和华」(19节),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让「办事殷勤的人」(29a)工作更加努力、更有信心,因为知道「我们是与神同工的」(林前三9)。所以,只要我们「爱惜光阴」(弗五16),就不必担心时间不够。我们若在神「不多的事上有忠心」(太二十五23),将来神必让我们管理更多的事,享受祂的快乐。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箴言第21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箴言第23章逐节注解、祷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