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道书第3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传三1】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。」

【传三2】「生有时,死有时;栽种有时,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;」

【传三3】「杀戮有时,医治有时;拆毁有时,建造有时;」

【传三4】「哭有时,笑有时;哀恸有时,跳舞有时;」

【传三5】「抛掷石头有时,堆聚石头有时;怀抱有时,不怀抱有时;」

【传三6】「寻找有时,失落有时;保守有时,舍弃有时;」

【传三7】「撕裂有时,缝补有时;静默有时,言语有时;」

【传三8】「喜爱有时,恨恶有时;争战有时,和好有时。」

  • 本章是一个交错平行的完整结构,主题是「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」:
    • A. 天下万务都有定时(1-8节);
    •  B. 神使人经受劳苦(9-10节);
    •   C. 人的内心向往永恒(11节);
    •    D. 人应当在享福中喜乐,这是神的恩赐(12-13节);
    •     E. 神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之心(14-15节);
    • A1. 神的审判都有定时(16-17节);
    •  B1. 神使人经受试验(18节);
    •   C1. 人的灵要向神交账(19-21节);
    •    D1. 人应当在工作中喜乐,这是他的责任(22节)。
  • 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」(1节),不管人有多大的智慧、能力和创意,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却是冷酷无情的时间。2-8节的十四个对句列举了四七二十八种活动,代表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范畴,展现了人类无能为力的处境:时间一会儿推动我们作出某些合宜的行为,一会儿又将我们推向全然相反的方向。在时间面前,无论多么骄傲的人都无能为力,没有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。时间碾碎了万物,一切都在衰老,一切都被遗忘,所以人的「虚空」(一2)乃是必然的结果。
  • 以对比的方式来表达整体,是希伯来文学的特色,比如用「男女」(出三十六6)、「从最小的到至大的」(耶六13)来代表所有人,用「沧海旱地」(拿一9)来代表全地。
  • 「抛掷石头」(5a)可能指把抛石填满敌人的田地,破坏生产(王下三19、25);「堆聚石头」(5b)可能指清除田中的石块,恢复耕种(赛五2)。
  • 「撕裂」(7a),指撕裂衣服,表达悲伤、愤怒;「缝补」(7a)代表情绪恢复如初。

【传三9】「这样看来,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?」

【传三10】「我见神叫世人劳苦,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。」

  • 「凡事都有定期」(1a),时间的作用最终都是让人的作为互相抵消,2-8节的十四个对句,列出了生命虚空的方程式:「十四减十四等于零」。既然人的努力丝毫也不能改变虚空的结局,「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」(9节)?
  • 「我见神叫世人劳苦,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」(10节),可译为「我已经看到神给世人在其中忙碌的工作」(英文ESV译本)。
  • 传道者的观察已经不再局限于「日光之下」(二22),而是看到一切都是「出于神的手」(二24),时间的主宰乃是神,所以他开始思想神的旨意。神绝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,如果「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」(1b),一切只在乎神的命定、却不在乎人的努力,那么神让世人忙个不停(10节),意义到底在哪里呢?大部分人到了二三十岁就不再学习、不再成长,此后的余生只是不断重复自己、变得越来越像自己,这样日复一日地活着,到底是为了什么呢?

【传三11】「神造万物,各按其时成为美好,又将永生(原文是永远)安置在世人心里。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,人不能参透。」

  • 传道者发现,「凡事都有定期」(1a)并非绝望的理由,却可以使人谦卑,让人记得自己并不是神;而且可以成为喜乐和保障的来源,因为知道在一切之上还有一位神。神让「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」(1b),是为了让万物「各按其时成为美好」(11a);神不但让万物在时间之下运行,也赐给人超越时间的礼物,就是「永生」(11节)。
  • 「永生」和「永存」(14节)原文是同一个词。万物按照神的计划被造,在时间和空间里短暂存在;人与其他的受造物相似,只能短暂存活,但实质却迥然不同。因为神按自己的形象造人(创一26、27),「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」(11节)。虽然我们生活在时间的世界里,但内心却向往「永生」、关心永恒,这是因为「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」(14节)。希望是神给人类共同的财产,支撑着日光之下虚空的世界,而希望的本质就是对「永生」的向往。人即使一无所有,也可以拥有希望;人若失去了希望,就成了行尸走肉,因为面对绝望比面对死亡更加困难。
  • 虽然神在人身上的形象和荣耀已经「亏缺了」(罗三23),但还没有完全泯灭(林前十一7;雅三9),所以人的天性都能感知到有神(罗一19)。但罪却压抑并扭曲了这种感知(罗一21-22),导致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,人不能参透」(11b),无法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归宿,以致成了时间的奴隶。而大部分认为没有神的人,并非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,只是因为「不能参透」真相,所以没有勇气思考,只好用「无神的迷信」来自欺欺人。而有神还是无神、有灵魂还是没有灵魂,这两种观念必然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和人生。
  • 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」,指神在永恒中的计划。传道者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(一13),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参透神在永恒中的计划。只有神的启示才能开启人心,只有神的生命才能使我们的灵得到永远的满足。人因着犯罪失去了「永远」(创三22)的生命,但「永生」(创二十一33)的神却主动与人订立「永约」(创九16;十七7),因祂的慈爱「永远」(诗一百三十六2)长存。所以奥古斯丁说:「祢已经为自己造了我们,并且我们的心不得安息,直到安息在祢里面。Thou hast made us for thyself and restless is our heart until it comes to rest in Thee.」(《忏悔录》1.1.1)。

【传三12】「我知道世人,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;」

【传三13】「并且人人吃喝,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,这也是神的恩赐。」

  • 「我知道世人,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」(12节),可译为「我知道,人除了终身喜乐纳福,没有一件幸福的事」(和合本修订版)。「行善」原文并不是指做善事,而是指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、追求真实的喜乐,也就是「人人吃喝,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」(13a)「吃喝」代表满足而快乐的生活。
  • 「福 ????/tove」(13节;二1、24)、「善 ????/tove」(12节)、「强 ????/tove」(12节;二24)和「喜悦 ????/tove」(二26),原文都是同一个词。这个双关语强调,「神所喜悦的人」(二26)享受「神的恩赐」(13b),才是真正的「享福」(13节)。
  • 12-13节与二24前后呼应,把二24-三13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,表明凡事都有定期」(1a),乃是因为万物都在神的护理之下
    • A. 人莫强如吃喝,且在劳碌中享福,这是出于神的手(二24);
    •  B. 神给祂喜悦的人智慧、知识和喜乐(二25-26a);
    •   C. 神使罪人劳苦而虚空(二26b);
    •    D. 凡事都有定期(三1-8);
    •   C1. 神使世人劳苦而无益(三9-10);
    •  B1. 神让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,让人向往永生(三11);
    • A1. 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、吃喝享福,这是神的恩赐(三12-13)。
  • 传道者之前追求「享福」(二1),却发现只是「虚空」(二1)。但他仍然认为可以「在劳碌中享福」(二24),因为那是「出于神的手」(二24)。现在,他进一步认为人应当主动追求「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」,因为这是「神的恩赐」。这个转折,是因为传道者从「凡事都有定期」(1a)里看见了「神造万物,各按其时成为美好」(11a)。虽然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,人不能参透」(11a),但人却可以凭着信心在每天的劳作中「终身喜乐行善」(12b)。「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,若感谢着领受,就没有一样可弃的」(提前四4)。人若与神维持正常的关系,就能开启属灵的眼睛,发现并享受生命中一切神所造的美好事物。悲观主义偏离了神对人的美意,「苦待己身」(西二23)也不合神心意,「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」(西二23)。
  •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,就是因为「凡事都有定期」。神超越时间,但在祂与人的关系中,却按着时间表来完成祂的旨意。没有人能超越神所安排的时间,也没有人能脱离生命的虚空。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有它最合适的时候:无论是「降下时雨」(利二十六4)的日子,还是仇敌「遭灾的日子(申三十二35)。因此,智慧人需要「辨明时候」(八5;代上十二32;斯一13),而敬畏神的人则说:「我终身的事在祢手中」(诗三十一15)。人并不能全然知晓生命的时机(九11),但却应当「时常」(九8)知足。神让「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」(1b),使人看见神完全掌管一切,因此,在谦卑顺服的同时,也对神的旨意满有信心。
上图:特拉维夫迦密市场(Carmel Market)的本地水果摊,摄于2016年2月。「那地有小麦、大麦、葡萄树、无花果树、石榴树、橄榄树,和蜜」(申八8),都是神赐给祂的百姓吃喝享福的。

上图:特拉维夫迦密市场(Carmel Market)的本地水果摊,摄于2016年2月。「那地有小麦、大麦、葡萄树、无花果树、石榴树、橄榄树,和蜜」(申八8),都是神赐给祂的百姓吃喝享福的。

【传三14】「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;无所增添,无所减少。神这样行,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。」

【传三15】「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,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,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(或译:并且神再寻回已过的事)。」

  • 14-15节是一个交错对称结构:
    • A.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(14a);
    •  B.无所增添,无所减少(14b);
    •   C. 神这样行,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(14c);
    •  B1. 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,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(15b);
    • A1. 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(15c)。
  • 虽然日光之下「凡事都是虚空」(一2),但日光之上却是神在维持宇宙的循环规律,让祂的主权成为人的保障。神的作为「都必永存」(14节),是永恒的;「无所增添」(14节),是完全的;「无所减少」(14节),是稳妥的。祂是「昔在、今在、以后永在的神」(启一4),「在祂并没有改变,也没有转动的影儿」(雅一17)。人正确的态度不是偏行己路、与神反对,而是「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」(14b),在享受恩赐的同时,寻求生命的意义。
  • 若是没有神,已有的事,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,后必再行」(一9),只能让人厌倦和绝望。人若知道是「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」(15a),虽然同样是「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,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」(15节),却让人知道一切都在神的护理之下、必有神的美意。神随时都在关切祂所造的世界,保障人类的各种活动。从日光之下看,地上的万事都是沿着预定的路程循环不止(一5-7);但从日光之上看,万事的运作都是根据神,是神使大自然运行、令历史前进,绝不会没有意义,一定会成就祂的目的。神的管理并不意味着永远都是晴天,但却能保证天空不会永远都被乌云遮蔽(伯三十七21)。因此,信者永远都有盼望,但不信者永远都会绝望,信徒的盼望和不信者的绝望都是永存的。

【传三16】「我又见日光之下,在审判之处有奸恶,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。」

【传三17】「我心里说,神必审判义人和恶人;因为在那里,各样事务,一切工作,都有定时。」

  • 「在审判之处有奸恶,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」(16节),可译为「应有公平之处有奸恶,应有公义之处也有奸恶」(和合本修订版)。
  • 传道者又提出了另一个生命中可以观察到的问题:日光之下并不存在「理想国」,也不存在「乌托邦」,反而普遍存在「奸恶」。应该出现公平和公义的地方,却总是出现不义,但神似乎并不鉴察。
  • 但是,传道者既然看见了「凡事都有定期」(1a),他也相信神在审判的事上也照样会使「各样事务,一切工作,都有定时」(17b),神必已在计划中预定了「审判义人和恶人」(17a)的时间(创十五13-16)。

【传三18】「我心里说,这乃为世人的缘故,是神要试验他们,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过像兽一样。」

  • 神允许日光之下存在不公义(16节),并且「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」(15a),并非祂对不义漠不关心,而是要让人经受「试验」(18节),认识自己里面的光景。人的不义证明了亚当后裔的全然败坏,「神造人原是正直,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」(七29)。
  • 人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,使人与禽兽不同的是神所赐的灵。禽兽的特点在于满足自己,人的灵若与神隔绝,泯灭公义和公平(16节),只按自己肉体的情欲行事,就与动物靠本能行事无异,变成了「裸猿」。灵性死亡的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,是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,也是唯一应该脸红的动物。实际上,动物比人好相处得多,它们从不嫉妒、也从不批评。马克·吐温(Mark Twain,1835-1910年)说:「如果你收养了一只饥饿可怜的狗,并且让它舒适顺利,它就不会咬你,这就是一个人与一只狗之间最根本的差别。」所以有些人说:「你了解的人越多,就越喜欢狗。」

【传三19】「因为世人遭遇的,兽也遭遇,所遭遇的都是一样:这个怎样死,那个也怎样死,气息都是一样。人不能强于兽,都是虚空。」

【传三20】「都归一处,都是出于尘土,也都归于尘土。」

【传三21】「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,兽的魂是下入地呢?」

  • 若是没有灵,人和走兽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差别(19节),「都是出于尘土,也都归于尘土」(20节;创一24;二7),都要遭遇死亡的虚空结局(19节),都是同样软弱和脆弱。如果幸福只是在于肉体的快感,那么人类功成名就的幸福和猪找到「豆荚」(路十五16)的快感就没有什么不同。
  • 人和兽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肉体,也不在于DNA或大脑容量的差异,而在于人的里面有神吹进的生命之气,这生气使人成了「有灵的活人」(创二7)。而人类的悲剧,在于只「比天使微小一点」(诗八5)的人,却失去了「荣耀尊贵」(诗八5)的冠冕;应该管理走兽的人(创一28),结局却像走兽(20节);想要表现为天使的人,实际上却表现为禽兽:「猪一般懒惰,狐狸一般狡诡,狼一般贪狠,狗一般疯狂,狮子一般凶恶」(莎士比亚《李尔王》第三幕第四场)。
  • 但是,人与走兽死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,走兽的气息会和走兽的尸体一起「下入地」(21b)、被埋葬,而人的「灵仍归于赐灵的神」(十二7)。「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,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」(诗四十九20),并且远远没有畜类那么幸运。因为伴随死亡而来的,比死亡本身更可怕:人死之后并非一了百了,而要「往上升」(21a)到神面前、向神交账,「人所做的事,连一切隐藏的事,无论是善是恶,神都必审问」(十二14)。

【传三22】「故此,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,因为这是他的分。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?」

  • 「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,因为这是他的分」(22a),指各人在日光之下尽自己的那份责任,也享受自己的那份恩典,而不是把工作当作糊口谋生的工具。
  • 「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」(22b),指人死之后,「日光之下有什么事」(六12)都与他无关了。
  • 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」(1节),神不但护理万有(1-15节),甚至人类的不义也能成就神的目的(16-20节),最终的结局都是向神交账(21节)。所以传道者的结论是: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,既不要违反规律、也不要消极悲观,而应当积极乐观地生活,把握神所安排的时机,履行自己在地上的责任,也享受随之而来的喜乐——包括劳碌吃喝(五18)、资财丰富(五19)和家庭快乐(九9)——不必为「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」(22节)而挂虑担忧。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内容。事实上,「生活」是日光之下最罕见的一种东西,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是一种「存在」,只有少数人的一生才能称之为「生活」;大多数人活着是为了吃喝,只有少数人的吃喝是为了活着;大多人活着是为了拖延交账,只有少数人的生活是为了预备交账。而传道者的目的,就是教导我们怎样生活。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传道书第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传道书第4章逐节注解、祷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