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罗西书第3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西三1】「所以,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,就当求在上面的事;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。」

【西三2】「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,不要思念地上的事。」

【西三3】「因为你们已经死了,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。」

【西三4】「基督是我们的生命,祂显现的时候,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。」

  • 三1-4的主题是「当求在上面的事」,与一24-二5「把人引到神面前」前后呼应。
  • 「所以,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,就当求在上面的事」(1a),可译为「所以,既然你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,就当求上面的事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灵性的复活是每一个信徒都已经经历的事实(二12-13),因为神已经「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,一同坐在天上」(弗二6)。所以,我们应该按照天上的原则在地上生活(太六19-21;可八33)。那里既没有清规戒律,也没有苦修生活;既没有「人间的遗传」(二8),也没有「世上的小学」(二8);相反,「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」(1b)。
    1. 信徒灵性成长的第一步,是认识到基督已经复活升天,完成了所有的工作,胜过了一切执政的、掌权的」(二15),此时正「坐在神的右边」,拥有「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」(太二十八18)。因此,我们既不能在地上追求基督,也不必在祂之外追求成圣之道。
    2. 信徒灵性成长的第二步,是心思「要思念上面的事,不要思念地上的事」(2节)。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,而是承认自己只是地上的寄居者,不应当持续专注于「地上的事」,而应当持续地专注于「上面的事」,追求那存在天上的盼望(一5)。「地上的事」,既包括前面提到的「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」(二8)、宗教的规条(二20-23),也包括地上一切的成功、失败、快乐和痛苦
  • 信徒之所以「要思念上面的事,不要思念地上的事」,原因是:
    1. 「因为你们已经死了,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」(3节)。信徒在归信基督的那一刻,已经「与基督同死,脱离了世上的小学」(二20),不再被「地上的事」辖制,属灵的生命「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」(3节;诗二十七5),不但安全无虞,而且是那些「专以地上的事为念」(腓三19)的人所不能理解、不能看透的(约壹三1),所以不应该再受「地上的事」的缠累。
    2. 「基督是我们的生命,祂显现的时候,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」(4节)。基督就是永生的生命本身(约六53;十七3;约壹五12),祂与信徒的生命密不可分(二12-13)、正在我们生命中掌权作主(加二20),使我们能「活着就是基督」(腓一21)、「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」(罗六5),确保当祂显现的时候,「我们必要像祂」(约壹三2)。因此,信徒的成圣之道,不是遵从「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」,用「地上的事」来表现自己的属灵(二18、23),而是「遵祂而行(二6))。信徒应对人生难题之道,也不是为了胜过忧虑沮丧、改善情绪感受、解决婚姻失败、走出困境病痛,而是为了「得着基督」(腓三8)。一个人越是聚焦于「地上的事」,就越看不到天上的出路;越是注意挫折和伤害,就越难以摆脱挫败感和负罪感。我们「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」,就应当从天上的视角审视「地上的事」,看到唯一的出路就是坐在神右边的基督(弗一20)。因此,地上的难处都是在呼唤我们「思念上面的事」,地上的诱惑都是在提醒我们「不要思念地上的事」。

【西三5】「所以,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,就如淫乱、污秽、邪情、恶欲,和贪婪(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)。」

【西三6】「因这些事,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。」

【西三7】「当你们在这些事中活着的时候,也曾这样行过。」

【西三8】「但现在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,以及恼恨、忿怒、恶毒(或译:阴毒)、毁谤,并口中污秽的言语。」

【西三9】「不要彼此说谎;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,」

【西三10】「穿上了新人。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,正如造他主的形象。」

【西三11】「在此并不分希腊人、犹太人,受割礼的、未受割礼的,化外人、西古提人,为奴的、自主的,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,又住在各人之内。」

  • 三5-四1的主题是「凡事都奉主耶稣的名」,与一13-23「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」前后呼应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:
    1. 治死地上的肢体(三5-11);
    2. 新人的教会生活(三12-17);
    3. 新人的家庭生活(三18-四1)。
  • 既然我们的旧生命「已经死了」(3a),现在「基督是我们的生命」(4a),那么怎样才能「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」(罗六4)呢?保罗的答案是:「所以,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」(5a)。
    • 「地上的肢体」,比喻人天性中的邪恶性情(7节;弗二2),包括「淫乱、污秽、邪情、恶欲,和贪婪」(5b)、以及「恼恨、忿怒、恶毒、毁谤,并口中污秽的言语」(8节)、「彼此说谎」(9节)。其中「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」(5c),因为人无论贪心的对象是什么,其结果都是把神之外的人、事、物当作偶像,在人心中代替神,所以「有贪心的,就与拜偶像的一样」(弗五5)。
    • 「地上的肢体」,并不是罪行本身,而是犯罪的工具;并不是外表的行为,而是里面的心思(太五21-22、28;路六45)。正如身体的四肢是人的行动媒介,「地上的肢体」也是罪人的作案工具。「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」(二8),都是从外表的行为入手;虽然能暂时压抑恶行,但只要作案工具还在,仍会再次犯罪,所以「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」(二23)。而「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」,却是从里面的心思和价值观入手,「要弃绝这一切的事」(8a),就像砍断了行恶的四肢,以后就很难再次作恶。
    • 「弃绝 apotithemi」,原文就是「脱去 apotithemi」(罗十三12;弗四22)。「弃绝这一切的事」,并不是遵行一套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的规条,而是像脱去污秽破旧的衣服,在心里彻底否定「这一切的事」,承认「因这些事,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」(6节)。信徒只有先否定「这些事」,然后才可能「靠圣灵行事」(加五25),否则很可能「称恶为善、以暗为光、以苦为甜」(赛五20),把肉体的冲动当作圣灵的感动。人的诡诈之处,是乐意泛泛地承认罪性,却刻意回避具体的罪行;可以承认自己的「恼恨」,却不愿承认没面子的「淫乱、污秽」;敢于承认自己的「忿怒」,却不肯承认不光彩的「恶毒、毁谤」。保罗从来没有见过歌罗西人,所以他说「当你们在这些事中活着的时候,也曾这样行过」(7节),并非特指歌罗西人,而是指着所有的信徒。因此,如果我们觉得「这些事」中的任何一样与己无关,证明我们还不肯承认自己里面有「这一切的事」、还没有「弃绝这一切的事」。
  • 信徒之所以「要弃绝这一切的事」,是因为我们:
    1. 已经有能力:信徒已经接受了「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」(二11),罪性辖制我们的权势已经被基督解除了。因此,虽然肉体还会与圣灵相争(加五17),但我们已经有能力「顺着圣灵而行,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」(加五16)。
    2. 已经有可能:信徒「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」(9b),彻底否定了肉体的生命(3节)。因此,我们已经有可能分辨具体的罪、「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」(罗八13)。「旧人」指未重生之前的自我,是亚当里的旧人类;「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」(弗四22)
    3. 已经有必要:信徒已经「穿上了新人」(10a),与基督联合。每一个道德选择的过程,都会使「这新人照着造他的主的形像在知识上不断地更新」(10b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因此,我们有必要让新人不断被圣灵更新(弗四23;林后四16;罗十二2,让自己越来越经历主、越来越认识主「新人」就是重生得救以后的自我(林后五17),是基督里的新人类;「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,在真理的公义和圣洁里造的」(弗四24英文ESV译本)。
  • 11节可译为在这事上并不分希腊人和犹太人,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,未开化的人、西古提人、为奴的、自主的;惟独基督是一切,又在一切之内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
    • 在「新人」里面,一切地上的差别都已经被消除,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,旧事已过,都变成新的了」(林后五17)。基督把不同种族、文化、地位、教育、个性、修养、年龄的人都重生为基督里的新人类,带进了自己的身体;所有的障碍都已经被拆毁,所有信徒都生而平等。
    • 希腊人和犹太人」代表种族上的差别,犹太人把非犹太人统称为希腊人」(可七26)。受割礼的和未受割礼的」代表宗教上的差别,前者是加入犹太教的人,后者反之。未开化的人、西古提人」代表文化上的差别,前者指不会说希腊语的民族,后者是黑海北部远方的游牧民族。为奴的、自主的」代表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,前者是奴隶,后者是自由人。信徒不管从前有什么背景,都应该「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」
    • 「基督是一切,又在一切之内 Christ is all, and in all」,这句诗意的宣言意味深长。在本段的上下文中,这是宣告基督在新人类中带来的合一,「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」(加三28),最重要的是人与基督的关系。在本信的上下文中,这也是对一15-20的基督论最精辟的总结,是整个基督信仰的核心。很少信徒会说自己不靠基督,但他们所靠的如果是基督和牧者、基督和神迹、基督和诚心、基督和善行、基督和知识……」,那么,他们的内心必然会很快从基督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。但基督是一切」,我们得着基督」(腓三8),认识基督」(腓三10),就得着了属灵生命所需的一切,衪是我们生命的源头、供应、中心和范围。

【西三12】「所以,你们既是神的选民,圣洁蒙爱的人,就要存(原文是穿;下同)怜悯、恩慈、谦虚、温柔、忍耐的心。」

【西三13】「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,总要彼此包容,彼此饶恕;主怎样饶恕了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。」

【西三14】「在这一切之外,要存着爱心,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。」

【西三15】「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;你们也为此蒙召,归为一体;且要存感谢的心。」

【西三16】「当用各样的智慧,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(或译:当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,以各样的智慧),用诗章、颂词、灵歌,彼此教导,互相劝戒,心被恩感,歌颂神。」

【西三17】「无论做什么,或说话或行事,都要奉主耶稣的名,借着祂感谢父神。」

  • 12-17节是信徒「穿上了新人」(10节)之后,在教会里应当如何生活。这些都是基督的性情。当我们的心思越来越多地被基督的性情充满,「在地上的肢体」(5节)就会越来越失去活动的能力:
    1. 美德:12-13节原文是一个整句,可译为「所以,你们既是神的选民,圣洁、蒙爱的人,要穿上怜悯、恩慈、谦虚、温柔和忍耐;总要彼此容忍,彼此饶恕,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;主怎样饶恕了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」(英文ESV译本)。在父神的眼中,信徒已经是「神的选民,圣洁、蒙爱的人」,不需要再靠遵行规条去赚取地位,而应当在已经蒙神接纳、安全稳妥的地位上建立德行,以「怜悯、恩慈、谦虚、温柔和忍耐」的态度来「彼此包容,彼此饶恕」。这些美德不是天然人的修养,而是需要另外「穿上」的基督性情——「主怎样饶恕了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」(太十八23-35)。需要「彼此包容,彼此饶恕」的,是肢体之间的「嫌隙」,而不是罪恶和异端。
    2. 爱心:14节可译为「除此以外,还要穿上爱心,因为爱是贯通全德的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这种爱心不是天然人的修养,而是需要另外「穿上」的基督性情——「主为我们舍命,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;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」(约壹三16)。爱完全了律法(罗十三9-10)、表达了信心(加五6),是联络全德(12-13节)的完美纽带(林前十三1-3)。美德若是没有爱作基础,只会让人骄傲膨胀、自以为义,「仍然与我无益」(林前十三3)。
    3. 平安:「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」(15a)。「作主 brabeuo」,原文的意思是「裁定、掌控、统治」。在这里的上下文中,「基督的平安」并不是指个人内心的平安(腓四7),而是指教会肢体之间的关系。正如当时的罗马帝国在「罗马的平安 Pax Romana」统治之下,教会也要在「基督的平安 Pax Christiana」统治之下。当肢体之间出现纷争或怨言的时候,彼此都应当让「基督的平安」在自己心里作仲裁,而不是倚靠肉体争辩。理由是「你们也为此蒙召,归为一体」(15b),因为神呼召我们,不只是为了使我们得救,最终是为了把我们建造成基督的身体教会(一18、24;二19),接受「基督的平安」的统治。罗马帝国统治整个地中海、黑海沿岸地区以后,法制相对公正严明,境内常年太平、治安良好,水陆交通通畅,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、自由贸易,有二百年长期繁荣的时期被称为「罗马的和平 Pax Romana」。
    4. 感恩:「且要存感谢的心」(15c),使我们在基督的身体里享受合一,因为心存感恩的人很少会抱怨、冲突。
    5. 聚会:16节可译为「你们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地住在你们心里,以各样的智慧,彼此教导,互相劝戒,用诗章、圣诗、灵歌,怀着感恩的心歌颂神」(新译本,英文ESV译本)。新人的聚会内容,既不是「敬拜天使」(二18),也不是「用私意崇拜」(二23),而是:
      1. 「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地住在你们心里」,是因为「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,都在祂里面藏着」(二3)。「基督的道」已经成文为圣经,信徒必须常常研读、默想和应用,才能使基督的话融入自己的生命。人若没有每天沉浸在圣经里,却自信过去已经读得够多、圣经已经融入生命,现在只需要努力行道,说明还不够认识自己的诡诈。
      2. 当基督的话融入生命以后,我们就能「以各样的智慧,彼此教导,互相劝戒」。每个人都有无知的盲点、都有遗忘的时候、都有脆弱的地方,所以每个肢体都需要别人的教导和劝戒,每个肢体都有责任教导和劝戒别人。「彼此教导,互相劝戒」的基础是圣经,并非个人的学问、经验或感悟。人若离开了圣经,无论曾经多么属灵、多么敬虔,也会把「彼此教导,互相劝戒」变成喋喋不休的说教和指责,毫无智慧可言。
      3. 当基督的话融入生命以后,我们就会自然地「用诗章、圣诗、灵歌,怀着感恩的心歌颂神」。离开了圣经的敬拜赞美,无论感受多么甜美、情绪多么兴奋,都有可能只是体贴肉体的自娱自乐;轻浮浅薄的诗歌,只会制造幼稚肤浅的信徒。「诗章、颂词、灵歌」这三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都出现在《诗篇》的标题中,但不能作为精确的分类。
  • 12-16节的总结,就是「无论做什么,或说话或行事,都要奉主耶稣的名」(17节)。「基督是我们的生命」(4节),表现出来就是凡事「都要奉主耶稣的名」,「本于祂,倚靠祂,归于祂」(罗十一36),「无论做什么,都要为荣耀神而行」(林前十31)。这样,我们的教会生活才能分别为圣,凡事都能看到父神的主权,「借着祂感谢父神」(17节)。

【西三18】「你们作妻子的,当顺服自己的丈夫,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。」

【西三19】「你们作丈夫的,要爱你们的妻子,不可苦待她们。」

  • 三18-四1是信徒「穿上了新人」(10节)之后,在家庭里应当如何生活。这里列出了家庭中最基本的三种关系:夫妻之间(三18-19)、亲子之间(三20-21)和主仆之间(三22-四1),原则也是「无论做什么,或说话或行事,都要奉主耶稣的名」(17节)。
  • 保罗关于这三种关系的教导,现代读者往往以为不足为奇,甚至觉得妻子、儿女和员工已经凌驾于丈夫、父母和雇主之上。我们只有明白当时的社会与现代截然不同,才能明白圣经教导的伟大、体会圣经对人类的影响之深。
  • 18-19节是夫妻之间的关系,这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。新约时代的罗马帝国,对于妇女是很不友好的。当时的犹太文化轻视妇女,连做菜多放了盐,也可以被解释成「不合理的事」(申二十四1),按照律法名正言顺地休妻,而妻子却没有离婚的权利。希腊文化的情况更糟。娼妓是希腊生活重要的一部份,有身分的妇女不能参与公众生活,只能治理家务、照顾儿女,丈夫则外面沾花惹草。离婚根本不需要法律程序,只需要归还嫁妆。到了保罗时代的罗马帝国,家庭生活已经崩溃,上层人士频繁地离婚、结婚,有记载的高达二十三次。因此,现代人很难理解,保罗关于夫妻关系的教导,在当时的人听起来是何等令人震惊。实际上,现代社会的妇女权利,完全是圣经影响世界的结果。
  • 「你们作妻子的」(18a),指作妻子的信徒,但她们的丈夫未必信主。妻子若是「穿上了新人」(10节)、「奉主耶稣的名」说话行事,就「当顺服自己的丈夫」(18b)。动机不是被迫、也不是不平等,而是因为「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」(18c),是神在家庭中设立的权柄,所以既不根据感情的起伏,也不取决于丈夫的回应。在当时的罗马社会,已婚的妇人仍然在她父亲的权柄之下,父亲甚至可以让他的女儿离婚。因此,保罗的教导并非当时的社会风俗。
  • 「你们作丈夫的」(19a),指作丈夫的信徒,但他们的妻子未必信主。丈夫若是「穿上了新人」、「奉主耶稣的名」说话行事就「要爱你们的妻子,不可苦待她们」(19b)。因为这是履行神所交托的责任,所以既不根据感情的起伏,也不取决于妻子的回应。

【西三20】「你们作儿女的,要凡事听从父母,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。」

【西三21】「你们作父亲的,不要惹儿女的气,恐怕他们失了志气。」

  • 20-21节是亲子之间的关系,这是一个家庭中第二重要的关系。新约时代的罗马帝国,对于儿童是非常危险的。根据罗马法的父权(patria potestas),儿女是父亲的财产,父亲可以遗弃婴孩,有权对儿女生杀责罚,或命令他们做苦工,或把他们卖为奴隶。只要父亲还活着,父权对成年儿女也始终有效。因此,现代人很难理解,保罗关于亲子关系的教导,在当时的人听起来是何等惊世骇俗。实际上,现代社会的儿童权利,完全是圣经影响世界的结果。
  • 「你们作儿女的」(20a),指作儿女的信徒,但他们的父母未必信主。儿女若是「穿上了新人」(10节)、「奉主耶稣的名」(17节)说话行事,就「要凡事听从父母」(20b),也就是听从父母不违背神的旨意的话。「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」(20c),是神在家庭中设立的权柄。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,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,在思想观念、经济学问、生活方式上都与上一代人存在不和谐的「代沟」,总要找出种种理由来不「听从父母」。神允许「代沟」的存在,更是要用这些「代沟」来让我们学习顺服。
  • 「你们作父亲的」(21a),指作父亲的信徒;虽然他们的儿女未必信主,但父亲有权柄教养儿女。父亲若是「穿上了新人」、「奉主耶稣的名」说话行事,就「不要惹儿女的气,恐怕他们失了志气」(21b)。因为这样是履行神所托付的责任,「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」(诗一百二十七3),父母养育儿女的目的,不是把儿女当作自己的财产、实现自己的理想,而是按神的旨意、管理祂交托的产业。因此,「不要惹儿女的气」,并不是不可管教、责罚儿女(箴十三24;二十三23-24),而是要尊重造他们的神(箴十四31),避免滥用管教的权柄。不公平的责罚、不合理的苛求,粗暴武断、唠叨挑剔,忽视孩子的需要和感受,都会使儿女沮丧愤怒、心灰意冷,最终「失了志气」,对父母的神也会敬而远之。

【西三22】「你们作仆人的,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,不要只在眼前事奉,像是讨人喜欢的,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。」

【西三23】「无论做什么,都要从心里做,像是给主做的,不是给人做的,」

【西三24】「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;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。」

【西三25】「那行不义的必受不义的报应;主并不偏待人。」

  • 22-25节是主仆之间的关系,这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家庭中第三重要的关系。「仆人」(22节)就是家里的奴隶。新约时代的罗马帝国,对于奴隶是很可怕的。奴隶制是罗马帝国经济的支柱,罗马城有一半人是奴隶,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,整个帝国有五分之一是奴隶,服务于罗马生活的所有领域。奴隶被认为是罗马公民的必需品,他们通常是战俘、奴隶母亲的后代或被绑架者,在奴隶市场被出售。一些公共奴隶为帝国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,担任城市的文员和收税员,会计师、医生、制造商、生意人和妓女通常都是奴隶。奴隶在法律上不是一个人、而是一件物,只是会说话的工具,没有权利和地位,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大权,双方的关系就像仇敌,所以与保罗同时代的罗马哲学家塞内卡(Lucius Annaeus Seneca,主前4年-主后65年)说: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:『你有多少奴隶,就有多少敌人。』但我们得到他们时并非敌人,是我们把他们变成了敌人……因为我们虐待他们,不是把他们当作人,而是把他们当作驮物的牲口。」(塞内卡《书信集 Epistles》 Letter 47:5)。因此,现代人很难理解,保罗关于主仆关系的教导,在当时的人听起来是何等匪夷所思。实际上,现代社会的人权,完全是圣经影响世界的结果。
  • 虽然奴隶的生活如此可怕,但保罗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他们争取人身自由(林前七20-24),而是让他们得着「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」(加二24)。保罗对于主仆关系的教导,也适用于每个世代不同制度、不同场合的上下级和雇佣关系。
  • 「你们作仆人的」(22a),指作奴隶的信徒,但他们的主人未必信主。仆人若是「穿上了新人」(10节)、「奉主耶稣的名」(17节)说话行事,就「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,不要只在眼前事奉,像是讨人喜欢的,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」(22b)。动机不是因为害怕人,而是因为敬畏主
  • 信徒即使是做奴隶,也要「无论做什么,都要从心里做,像是给主做的,不是给人做的」(23节)。
    • 「从心里做,像是给主做的」,就是从灵里给主做,工作的标准与世界完全不同。无论是罗马时代的奴隶,还是现代社会的雇员,信徒的身分都是基督的仆人,首先关心的不应该是自己的权利,而是如何「给主做」。所以工作不应当得过且过、敷衍应付,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,动机不是迫于压力、发财谋生,而是为了「讨神的喜悦」(帖前四1),完成的每件产品、提供的每项服务,都应当好得足以献给神。这样,即使是世人眼中最低贱的奴隶,实际上「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」(24b)。
    • 信徒的工作并没有圣俗之分,也没有「给人做」和「给主做」的分别。如果我们「将身体献上,当作活祭」(罗十二1),每一种正经职业都可以借着「给人做」来「给主做」。我们在工作中有怎样的表现,反映了基督在生命中有多少主权(4节)。
  • 信徒这样做的原因,是「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;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」(24节)。当时的奴隶即使甘心服事,也得不到主人的奖赏,甚至可能还要被误会、责打,但却会在信徒向主交帐的时候得着赏赐(路六35;启二十二12)。虽然事奉只是仆人的本分(路十七10),但神却乐意施恩给那些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,让他们享受天上主人的快乐(太二十五21)。「我们原是祂的工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,为要叫我们行善,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」(弗二10),连没有自由的罗马奴隶都有机会「事奉」,并且「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」,今天的信徒还有什么借口不服事主、不追求「得着基业为赏赐」呢?
  • 信徒「肉身的主人」很可能性情乖舛、暴虐,但作为仆人的信徒真正「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」,是被基督差派到这个失丧家庭作大使,所以不必自己伸冤,因为「那行不义的必受不义的报应;主并不偏待人」(24节)。
上图:正在事奉主人的罗马奴隶。

上图:正在事奉主人的罗马奴隶。
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歌罗西书第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歌罗西书第4章逐节注解、祷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