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民日报】:人民有信仰,国家才有力量 -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仰?


人民日刊文:《人民有信仰,国家才有力量》,全文如下:

——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
一个国家的强盛,离不开精神的支撑;一个民族的进步,有赖于文明的成长。

        我们常说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,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。今天,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,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,才能引领思 潮、凝聚共识、攻坚克难?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,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,才能使我们的国家、民族、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?

 

        「倡导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倡导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倡导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」党的十八大从国家、社会 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、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。这三个「倡导」,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、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、亿万国民的精 神家园,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。

 

       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,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。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,对精神信仰、伦理道德、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,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 强烈。倒地老人「扶还是不扶」的热烈讨论,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;教育公平、就业公平、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,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 度和期望;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,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、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,社会需要共识引领,发展需要价 值导航,三个「倡导」的指导要求,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,可谓大势所趋、正当其时。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、产生认同、赢 得共鸣的原因所在。

 

        历史证明,一个国家和民族,贫弱落后固然可怕,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。失去了理想信仰,内心没有约束,行为没有顾忌,再多的外部要求,也会「法令滋彰,盗 贼多有」;丢失了主导价值,没有了明确准则,冲破了道德底线,再丰裕的物质生活,也难免「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」。近代以来,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、中国梦的 重要内涵,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、实现

社会的共同理想、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。在这样的意义上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 舵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,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。从知与行的角度,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、道德情感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内化为社会群体 和个人的意识,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,才能产生凝聚力、焕发战斗力,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。

 

        人民有信仰,国家才有力量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,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,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,同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,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,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,更为民族进步铸魂。

 

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仰?

编辑:李舍坷 来源:福音时报2014年02月12日 16:02

2月12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《人民有信仰,国家才有力量》一文。文中指出,“一个国家的强盛,离不开精神的支撑;一个民族的进步,有赖于文明的成长。”(《人民日报》2014年02月12日01版)

该文突出强调民众的“精神需要”,指出目前中国对精神信仰、伦理道德、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,点名精神空虚会引来许多可怕的后果。《人民日报》刊登此文可看作是国家对民众信仰需求重视的增加;当然,我们更加期待看到更多实际的工作。

然而,如何才能真正做到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、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、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呢?一方面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众人投入多年的努力才有望达成。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挖掘国人真正的需要,关注众人的灵之所需、魂之所望。

然而,灵魂的真正所需是什么呢?国家的富强、社会的和谐、法治的健全,这些的确也非常美好,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讲大多仍然太远,人们所渴望的不过是平时生活有依有靠,遇到突发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而已。

在 一个买不起房只能租房度日的社会,如何期待人们能够安居乐业,甘心情愿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?在一个教育进入市场化的背景下,如何让家人不为儿女的学习发 愁,专心为社会的文明尽上一份心?在一个医疗不健全的环境中,如何让市民抛下忧虑,为社会的和谐做上一点贡献?在一个养老艰巨的时代,如何让老人不因未来 恐惧,故意摔倒以至于无人再敢扶?

《圣经·加拉太书》有一句经文如此说:基督照我们父神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己,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 (参《加拉太书》1章4节)。这个世代的问题,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面对的问题。我们不排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作恶,然而,大多数时候,并不是我们愿意作 恶,而是在整个时代面前,我们心中那一点行善的愿望早已被生活的艰辛所战胜,被眼前的困难所淹没,被未来的恐惧所击垮。

当人们在这个时代的 生活变得无依无靠,或者人们的依靠不够牢靠时,我们怎么期待大家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国家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的建设,社会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 的完善呢?我们又如何有理由要求他们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呢?我们自己何尝不需要这些生活下去的最基本的条件呢?

然而,即使有了这 些,我们的生活就完全可靠了吗?事实上,我们非常清楚,甚至古人也早已明了的一件事情就是: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。因此就有了我们非常熟悉的“朱门酒肉 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无奈,就有了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的悲剧。这些,并不是物质缺乏的原因,而是财富分配的问题,是内心深处欲望的彰显,是灵魂失去 平安的结果。

我们渴望平安。但是,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,平安已经从我们手中流失,而且基本上无迹可寻。我们将我们的平安和幸福建立在物 质的基础上,以至于拥有物质的人不愿意将财富再分配;而缺乏物质的人中,有些人已经对生活抱着放弃的态度而得过且过,另一些拼命努力也不过达到维持基本生 活的程度。

这并非是某个人的问题,就像《圣经》上所说的,这是“这个世代的罪恶”。你我生活在这个世代,承受着种种的无奈,同时也制造着更多的罪恶。在整个社会的大染缸里面,我们实在难以出淤泥而不染或者独善其身。

那 么,我们的出路何在呢?我们需要怎样的信仰呢?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“拯救”的信仰。我们每个人,甚至整个社会(不仅中国,也包括整个人类社会)已经陷入 罪恶的泥潭中,而且越陷越深;我们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走出这种困境,才能得到我们梦想中的安稳和幸福。而这一点,在基督教信仰里面可以找到完美的答案。

有 的基督徒或许没有好的行为,但是真正的基督徒都是深深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,是一个除了基督的宝血之外,再也没有任何救药的人。《圣经》告诉我们,“因我 们还软弱的时候,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。为义人死,是少有的;为仁人死,或者有敢作的。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 显明了。”(罗马书5章6-8节)又说,“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,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?”(罗马书8章32节)

于 是,基督徒知道自己本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,应该为自己的罪承担相应的惩罚,而耶稣基督代替我们承受了这一惩罚,因此我们可以重新享受平安和喜乐。于是,我 们不再将自己的人生建立在物质之上,也不再建立在某种精神之上,而是建立在耶稣基督的磐石之上。因此,尽管在这个社会上不一定有很好的地位,不能给自己的 未来足够的保证,甚至可能面对生活无依无靠的困境,但是我们仍然知道上帝的恩典足够用,我们仍然不失去内心深处的平安和喜乐,我们仍然愿意为社会的和谐、 国家的富强、人民的幸福贡献一份力量,因为我们从基督那里得到了足够的恩典。

 






上一篇:守主日 | 敬拜的认识
下一篇:《爸爸去哪儿:大电影》:来自父亲的呼唤